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9篇
  免费   3篇
各国政治   1篇
工人农民   1篇
外交国际关系   4篇
法律   17篇
中国共产党   1篇
中国政治   10篇
政治理论   2篇
综合类   26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3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6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说文解字》征引《诗经》四百多次,引文有三种方式,体例精严,反映出许慎对《诗经》素有研究,这与楚地的文化传统有关。《说文》引用的毛诗文字并不尽同于毛诗原本,对此要区别对待。许慎会通今古文诗学,沟通今文三家诗学,在《诗经》学术史上意义非同一般。  相似文献   
42.
从生命角度剖析李贺 ,其诗歌集中体现了诗人对生活价值、生命本体、生存状态等重大问题所持的强烈的忧患意识和不懈的探索精神 ,在人生的选择、情感的宣泄、自然的慰藉和人世的关怀等几个方面 ,均表现出鲜活的生命特征  相似文献   
43.
民族融合与隋唐之际诗风的嬗变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民族融合是推动隋唐之际诗风转变的重要因素。少数民族的汉化和汉民族受到少数民族的影响,这种双向的推进,加快了民族融合的历史进程,而隋唐政权的基础-关陇贵族集团正是民族融合的产物,民族融合对隋唐之际诗风的转变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在诗歌创作中一扫南朝诗歌绮靡纤弱的不良风气,注入了一股高昂开朗,刚健厚重的贞刚之气,促进了南北诗风的融合,民族大融合具有深层的化意义,不仅开阔了人们的胸怀,促进了思想的自由开放,而且有助于打破旧的藩篱,加快了南北诗风融合的进程。  相似文献   
44.
我国古典诗词中存在一种既可平读、亦可仄读的“两读”现象,河北电视台季播节目“中华好诗词”在这类读音上出现不少误讹。为减少因电视传播而造成的以讹传讹,应该谨对其作些集中性之订正。  相似文献   
45.
“仁爱”是杜诗的灵魂,也是杜甫为人的本色,杜甫首先是仁者,杜诗的仁爱主要是继承了儒家传统并有所发展;将仁爱精神放在现代人类社会的大背景下与博爱相比较,仁爱最符合中国国情,当前我们所提倡的“以人为本”首先需要仁爱;人类社会要实现和平共处、和谐发展同样也离不开仁爱。  相似文献   
46.
20世纪的清代女性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清代女性词研究在20世纪的百年时间里取得了一定成绩,在文献整理、生平研究、作品分析、词史描述等方面有较大的收获,然而这些也只是清代女性词研究的一个开端和起点,已经到来的21世纪将是清代女性词研究的全面开拓期和成果收获期。  相似文献   
47.
作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最早传播者和共产党创始人之一的李大钊在宪政领域造诣颇深,他早期的宪政思想主要体现在对民主、自由、人权及宪法等理论的研究。考察李大钊早期宪政思想的主要内容并探讨它们存在及转变的原因,无论对于推动近代宪政历程的学术研究,还是作为历史的反思以为现实提供一种有益的借鉴,都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48.
吕碧城是清末民初一位值得关注的女词人,其词作甚丰,思想丰富。吕碧城受到儒、道、佛三家思想的影响.这使其词作折射出明显的宗教色彩。  相似文献   
49.
清代浙江省会杭州,诗人结社活动非常兴盛,各种社团层出不穷.其中“蕉园诗社”“南屏诗社”“古欢吟会”“潜园吟社”“东轩吟社”“铁花吟社”等有些规模和影响比较大的诗社,学术界已见研究.而其他还有不少社团,则目前缺乏探讨.文章就魏成宪“苔岑兰会”、邹绅“古藤书屋诗社”、汪曾唯“千龄会”三个社团做考察,或可弥补这方面的不足.  相似文献   
50.
艺术:情感本体的物态化形式--李泽厚艺术思想述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张天曦  陈芳 《思想战线》2000,26(2):105-110
关于艺术的本质,李泽厚在其前期和后期的美学论著中,看法并不完全相同.大致说来,他主要经过了把艺术看成是反映生活的一种特殊形式,到提出艺术不只是认识,再到最后认为艺术是人类情感本体物态化的对应物这样三个不同的思想阶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