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42篇
  免费   58篇
各国政治   29篇
工人农民   77篇
世界政治   20篇
外交国际关系   37篇
法律   561篇
中国共产党   9篇
中国政治   45篇
政治理论   71篇
综合类   351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18篇
  2021年   21篇
  2020年   42篇
  2019年   29篇
  2018年   26篇
  2017年   23篇
  2016年   24篇
  2015年   18篇
  2014年   36篇
  2013年   72篇
  2012年   80篇
  2011年   63篇
  2010年   66篇
  2009年   78篇
  2008年   91篇
  2007年   97篇
  2006年   103篇
  2005年   78篇
  2004年   81篇
  2003年   47篇
  2002年   26篇
  2001年   32篇
  2000年   33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1篇
  199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41.
The Federal Violent Crime Control and Law Enforcement Act of 1994 bans a group of military-style semiautomatic firearms (i.e., assault weapons) and ammunition magazines capable of holding more than 10 rounds. Ban advocates argue that these weapons are particularly dangerous because they facilitate the rapid firing of high numbers of shots. Though the banned guns and magazines were used in only a modest fraction of gun crimes before the law, it was hypothesized that a decrease in their use might reduce gunshot victimizations, particularly those involving multiple wounds and/or victims. In response to a Congressional mandate for an impact assessment of the law, this study utilized national and local data sources and a variety of analytical techniques to examine the ban's short-term impact on gun violence. The ban may have contributed to a reduction in gun homicides, but a statistical power analysis of our model indicated that any likely impact from the ban will be very difficult to detect statistically for several more years. We found no evidence of reductions in multiple-victim gun homicides or multiple-gunshot wound victimizations. The findings should be treated cautiously due to the methodological difficulties of making a short-term assessment of the ban and because the ban's long-term effects could differ from the short-term impacts revealed by this study.  相似文献   
242.
韩荣 《长白学刊》2021,(1):99-105
从担保行为历史、担保合同效力立法、司法实践的角度考查,担保制度经历了从人格向契约、再由契约向政策的变迁,各阶段的效力规定均体现了特定的社会背景并具有时代适应性.民法典对保证及物权担保合同中主从合同的效力关系进行了统一规定,其法定主义立场重申了对担保秩序稳定性的价值追求,反映了立法者在面对日新月异的担保现实时追求公平的整...  相似文献   
243.
心理契约研究是近年来影响很大的一个组织行为学专题,员工与组织在心理上通过相互影响和讨价还价,建立、并反复重新建立起有效的心理契约,它本质上是一种隐含的、非正式的、未公开说明的相互期望,是决定员工态度和行为的重要因素。心理契约管理是员工激励的基础工作和保证,在心理契约管理过程中要注意招聘过程中信息传递的真实性,建立学习型心理契约及实施科学的职业生涯管理,提高心理契约的对等性,从而提高组织的竞争力。  相似文献   
244.
李树民 《证据科学》2020,(2):172-178
我国劳动争议的证明责任规范呈现碎片化、粗糙化倾向,实务中存在对劳动争议证明责任二元结构理解的混沌状态。司法实践呼唤劳动争议证明责任规范走向体系化、精细化,客观公正目标的实现需要主观证明责任的理性回归。文书提出命令和证明妨碍制度提供了平衡劳动者和用人单位主观证明责任的契机;立法规范应当立足待证事实,完善我国劳动争议案件的客观证明责任理论体系。关于劳动争议案件中工资待遇、管理行为和公司单方控制证据的特别事实要件,应由用人单位负担客观证明责任,其余要件事实的证明责任分配应符合法律要件分类说的一般立场。  相似文献   
245.
新时代互联网世界不断升级,网络空间随之不断走向无限领域,其包含内容愈加丰富.主体缺场或不在场的次数和机会逐渐增加,呈现为虚拟性.虚拟主体的存在不同于现实主体的逻辑性,而呈现出精神性、空间性、契约性、可能性、世界性、自由性的超越现实的虚拟性.深入理解虚拟主体的多维存在不能脱离现实基础,它同样具有创造性和正义性,亦即经历一个选择做什么样人的过程,是网络治理实现的目标.  相似文献   
246.
劳动是创造价值的唯一源泉,体现了人的本质特征。劳动既是人改造自然界的客观行为,也具 有人的主观目的性。从认识论的角度来看,可以从实然和应然两个层面来理解劳动价值,实然价值体现的是劳 动的物质财富价值,应然价值体现的是劳动的人文精神价值。马克思认为劳动是商品价值的唯一源泉,在新时 代的历史背景下,劳动的实然价值是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的逻辑起点。幸福是人通过劳动得以实现自身价值 的主观感受,真正的劳动幸福体现为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扬弃异化劳动,重视幸福,实现劳动价值中实然与应 然的统一正是新时代劳动价值观的时代阐述。  相似文献   
247.
论行政行为补充说明理由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行政行为补充说明理由是指行政主体在司法审查中对行政行为作出当时根据的法律、事实或自由裁量依据做进一步的说明和分析。这一制度体现了行政效率的内在要求、公共福利的发展趋势,也是司法审查有限原则的配套措施。  相似文献   
248.
合同诈骗犯罪应从履行合同的能力、履行合同的行为两方面来认定。对经济合同诈骗犯罪与经济合同纠纷认定的根据是当事人的履行能力及其主观心理状态和当事人的实际履约行为及其主观心理状态。合同诈骗犯罪的侦查重点要放在查清犯罪嫌疑人犯罪的故意、犯罪主体、犯罪行为及资金流向等方面。  相似文献   
249.
与企业签订了劳动合同,职工还是不是企业的主人?是当前国有企业职工关心议论的热点。本文指出:必须通过新型主人翁教育对此予以澄清。要使职工认识到劳动合同的签订使企业主人由抽象变为具体,使职工民主权利由形式转向了形式与内容的统一,使工会维护职能进一步具体化、法制化。  相似文献   
250.
中国工会在经济全球化中的若干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经济全球化在就业水平、就业结构、就业形式、工会组织、劳动关系等方面对工会和工人的影响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工会组织需要在加强组织建设、推进工会转型、建立相应机制、开发人力资源等方面来加以积极应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