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51篇
  免费   26篇
各国政治   21篇
工人农民   18篇
世界政治   11篇
外交国际关系   15篇
法律   465篇
中国共产党   17篇
中国政治   107篇
政治理论   47篇
综合类   476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10篇
  2021年   8篇
  2020年   28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14篇
  2017年   10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12篇
  2014年   56篇
  2013年   78篇
  2012年   86篇
  2011年   88篇
  2010年   72篇
  2009年   93篇
  2008年   104篇
  2007年   97篇
  2006年   90篇
  2005年   109篇
  2004年   84篇
  2003年   42篇
  2002年   31篇
  2001年   22篇
  2000年   16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7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71.
产品质量和产品责任问题已成为非常突出的社会问题,有必要借鉴他国产品责任立法,扩大"产品"的范围,明确产品"缺陷"的定义,确立严格责任原则,增设惩罚性赔偿制度,扩大产品责任义务主体的范围,扩大保护对象的范围,不断完善我国产品责任立法。  相似文献   
72.
根据我国法律,国家对其行为是否承担赔偿责任,承担责任的范围及程序,皆有明文规定.因此,作为国家机关的公安局对其管辖范围内的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的损失是否承担责任,承担什么责任,均应有其合法性和合理性.笔者认为贵州省都均市公安局对社会作出的"包赔"承诺,恰恰忽视了这一点.  相似文献   
73.
74.
75.
目前我国的精神损害赔偿仅在侵权法领域适用,排除了在合同法领域适用的可能。然而在合同违约的情形下仍然可能造成守约方严重的精神损害。同为精神损害,只因造成的原因不同而不能得到法律的平等保护,其公平合理性便值得斟酌。纵观国外立法和司法判例,均在不同程度上认可了违约精神损害赔偿,加之现代法从形式正义转而追求实质正义的发展趋势,在我国逐步确立违约精神损害赔偿制度是符合现代法发展趋势和现实需求的。笔者拟通过初步的理论分析和反思,提出在我国建立违约精神损害赔偿制度的建议。  相似文献   
76.
本文以外国民法典优先权的规定为基本素材,结合我国的国情和现有的法律,对优先权的一般原理、立法安排等基本问题做了初步探讨。本文认为优先权应为优先受偿权,建议我国将来制定民法典时,把优先权与债的其他担保制度、登记制度等纳入民法典的最后一编,命名为权利的保护方法编。在立法技术上,可采取一般立法和特别立法相结合的方式。  相似文献   
77.
领土是国家构成的基本要素,也是宪法的重要内容.世界上大多数国家完法都有关于领土的规定,这是解决领土问题和领土纠纷的重要的法律依据,也是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所不可或缺的,体现了国际法的基本精神与原则.我国现行宪法对领土问题未作规定,是基于特定历史条件下的特殊考虑.在领土关系和领土问题日益复杂化的今天,在宪法中对领土问题加以明确规定,有助于为处理领土问题和领土争端,打击分裂主义势力,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提供必要的法律支持和法律保障.  相似文献   
78.
实务中对于患者死亡但不构成医疗事故的医疗损害赔偿案件的精神损害抚慰金部分是否支持,存在很大的分歧。其不仅存在于医患双方争执的焦点中,不同法官对精神损害抚慰金的最终判决也存在显著的差异。是否应当判决精神损害抚慰金,按照何种标准进行裁判等分歧,很大程度上源于法律法规自身的缺陷和问题。如何解决分歧,是解决医患纠纷的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79.
消防行政征用补偿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消防行政征用补偿是指消防行政补偿主体因合法征用给相对人的合法权益造成特别损失,而由国家对其损失进行补救的行为。现行法律法规为其实施提供了一定的法律依据,但缺乏操作性。系统的消防行政征用法律制度应当包括补偿义务机关和补偿请求人、补偿的范围、补偿的程序、补偿的方式和标准、补偿的费用等主要内容。  相似文献   
80.
齐晓琨 《现代法学》2007,29(1):184-192
德国《民法典》对损害一般人格权的非物质损害的赔偿并没有进行规定,它是德国法中一项典型的判例法制度。联邦宪法法院通过“索拉娅案”的判决,确认了以往的审判实践和学说所建立的“一般人格权”法律制度的基本原则。通过对该判决书内容的研究,即可了解这一制度在德国发展的历史、当前的基本形态以及未来的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