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27篇
  免费   15篇
各国政治   48篇
工人农民   12篇
世界政治   22篇
外交国际关系   60篇
法律   650篇
中国共产党   31篇
中国政治   106篇
政治理论   48篇
综合类   865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28篇
  2021年   39篇
  2020年   60篇
  2019年   14篇
  2018年   18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15篇
  2015年   23篇
  2014年   103篇
  2013年   93篇
  2012年   106篇
  2011年   114篇
  2010年   118篇
  2009年   156篇
  2008年   149篇
  2007年   177篇
  2006年   152篇
  2005年   117篇
  2004年   93篇
  2003年   88篇
  2002年   74篇
  2001年   52篇
  2000年   34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4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41.
This paper aims to contribute to the discussion concerning the one-stop-shop mechanism proposed in the General Data Protection Regulation (hereinafter “GDPR”). The choice of regulation as the instrument to legislate on data protection is already an unmistakable indication that unification and simplification (together with respect of data subjects' interests) shall be the guide for every legal discussion on the matter. The one-stop-shop mechanism (hereinafter “OSS”) clearly reflects the unification and simplification which the reform aims for. We believe that OSS is logically connected with the idea of one Data Protection Authority (hereinafter “DPA”) with an exclusive jurisdiction and that this can only mean that, given one controller, no other DPA can be a competent authority.2 In other words, OSS implies a single and comprehensive competent authority of a given controller. In our analysis we argue that such architecture: a) works well with the “consistency mechanism”; b) provides guarantees to data subjects for a clear allocation of powers (legal certainty); and c) is not at odds with the complaint lodging procedure. Our position on fundamental questions is as follows. What is the perimeter of competence of the DPA in charge? We believe that it should have enforcement power on every issue of the controller, including issuing the fines. How to reconcile such dominant role of one DPA with the principle of co-operation among DPAs? We do not consider co-operation at odds with the rule that decisions are taken by just one single authority. Finally, we share some suggestions on how to make the jurisdiction allocation mechanism (the main establishment criterion) more straightforward.  相似文献   
142.
随着依法治国政策的不断推进,健全养老医疗服务的法治体系是顺应时代要求的必然选择.在养老医疗服务过程中未充分运用法律手段,在对养老医疗服务机构的监管、对养老医疗体系的保障以及老年人权益救济等方面欠缺规范,不利于法治功能的发挥.在分析《民法典》《老年人权益保障法》等相关法律的基础之上,提出强化监管、完善保障体系、明确侵权责...  相似文献   
143.
我国民事立法史上对国际惯例的规定存在诸多不足。国际惯例的特性、功能和效力影响我国民法典的制定。应对国际惯例予以深入思考和科学对待,并在民法典中确立国际惯例的应有地位。  相似文献   
144.
联合国60年来的历程对现代国际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尤其将尚处于起步阶段的国际公务员法律制度向前推进了一大步,从而形成了一项相对独立并且完善的国际公务员法。随着国际社会的日益组织化,可以预见国际公务员在维持国际和平与安全及推动国际合作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45.
法、道德和软实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软实力就是文化实力,代表了一个国家的综合实力,决定着一个国家的未来。软实力由观念文化所组成,内容丰富,但是其核心是法和道德的观念和知识。一个国家的软实力表现在法和道德的状况上。法和道德的基本精神是创造和谐,因此,具有普世的价值。  相似文献   
146.
论法律移植与法律融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中外法制史上,法律移植与法律融合是非常普遍的现象,是各国法律建设中的一个重要的内容。印度和日本移植外来法的政治、社会、文化奈件不同,所走的道路也存在较大差异,但比较两国移植外来法,改造本土法,使两者并存融合的过程,仍可总结成功的经验和共同的规律。  相似文献   
147.
股份合作企业的制度缺陷和无统一立法两个因素使企业的小股东在许多方面呈现出社会弱势群体的鲜明特色: 小股东没有知情权;有利于小股东的一人一票制的投票方式无法得到真正落实;一股一票制彻底剥夺了小股东的表决权: 小股东的权利救济难以保障等。制定《股份合作企业法》是保护小股东应有权利的唯一选择。  相似文献   
148.
由于人口的迅速增加,经济活动的不断深入,再加上扎龙保护区湿地保护的法律意识不强,执法不力,保护滞后等原因,使目前该地区湿地资源破坏比较严重,生物类型、数量急剧减少,水体污染,过度盲目开发等等问题十分严峻。立足于该地区湿地的实际以及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充分借鉴其他相关区域的经验和模式,打破传统的仅靠立法就能解决湿地问题的观点,科学分析,通过立法、执法、司法相互结合,构造起一个相对科学、系统的湿地保护法治体系,从而能真正地应用到实践中去解决问题,服务地方经济;同时,通过对扎龙地区湿地保护法律问题研究,能够为湿地保护的全国立法提供了良好的经验,推进我国湿地保护的法治进程。  相似文献   
149.
公企业法基础理论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公企业具有非营利性、一定地域的垄断性、政府与社会的干预性和商品与服务的社会公共性四个本质属性,这是它与私企业的根本区别。针对公企业的特征,建立有别于传统私企业的内部组织体制和外部干预法律制度,是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法律体系的需要和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50.
中国法学向何处去(下)——对苏力“本土资源论”的批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78年至2004年,中国法学在取得很大成就的同时也暴露出了它的问题,而它的根本问题就是未能为评价、批判和指引中国法制发展提供作为理论判准和方向的“中国法律理想图景”。这是一个没有中国法律理想图景的法学时代。据此,要对“中国为什么会缺失中国自己的法律理想图景”这个理论论题给出回答,并对中国法学这一时代进行“总体性”的反思和批判。较为具体地讲,采用经过界定的“范式”分析概念,对中国法学中四种不同甚或存有冲突的理论模式即“权利本位论”、“法条主义”、“本土资源论”和“法律文化论”进行了深入探究。中国法学之所以无力引领中国法制发展,实是因为它们都受一种“现代化范式”的支配,而这种“范式”不仅间接地为中国法制发展提供了一幅“西方法律理想图景”,而且还使中国法学论者意识不到他们所提供的不是中国自己的“法律理想图景”;同时,这种占支配地位的“现代化范式”因无力解释和解决因其自身的作用而产生的各种问题,最终导致了作者所谓的“范式”危机。正是在批判“现代化范式”的基础上,我们必须结束这个受“西方现代性范式”支配的法学旧时代,开启一个自觉研究“中国法律理想图景”的法学新时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