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42篇
  免费   35篇
各国政治   5篇
工人农民   15篇
世界政治   5篇
外交国际关系   11篇
法律   483篇
中国共产党   21篇
中国政治   67篇
政治理论   43篇
综合类   327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15篇
  2021年   19篇
  2020年   23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15篇
  2017年   12篇
  2016年   12篇
  2015年   17篇
  2014年   55篇
  2013年   50篇
  2012年   63篇
  2011年   91篇
  2010年   52篇
  2009年   82篇
  2008年   61篇
  2007年   69篇
  2006年   72篇
  2005年   51篇
  2004年   64篇
  2003年   75篇
  2002年   30篇
  2001年   26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7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81.
与最高人民法院1997年出台的《关于司法解释工作的若干规定》相比,于2007年4月1日起施行的新规则无论在形式体例上还是在具体内容方面均有新的发展:新规则的制定依据有所扩充,从而凸显了依法行使司法解释权的应有宗旨;突出强调了协商一致,为"两高"共同制定司法解释的工作提供了制度雏形;扩大了司法解释的立项来源,拓展了司法解释正当化的社会基础;但新规则也仍然存在一些问题:最高人民法院自己规定其司法解释"具有法律效力"显然是一种"过于自大"的失当宣示;对于司法解释工作的监督机制似乎仅具形式意义。  相似文献   
182.
行政赔偿违法归责原则的合理定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我国行政赔偿违法归责原则面临诸多问题,违法归责原则中的"法"不能等同于当前我国行政法体系中的"行政违法"之"法"。作为侵权法之特别法的行政侵权赔偿制度,其违法归责原则应定位于侵权法上的"行为违法",违法意味着注意义务的违反,可作为"过错客观化"之标准。这种认识可以克服目前违法归责原则面临的困境,使违法归责原则回归到过失责任原则。  相似文献   
183.
美国对专家证言的可采性经历了弗赖伊判例"普遍接受标准"的限定到《联邦证据规则》对专家证言"关联性"和"有用性"的立法扩张,催生了达伯特判例的"综合观察标准",又因"乔因纳"、"锦湖轮胎"判例对达伯特判例的冲击,引发了涉及科学、技术和经验知识专家证言可采性的多种判断标准的纷争,导致《联邦证据规则》作出了限缩性的修正。判例与立法的互动背后演绎着专家证言可采性的判断权由"科技社群"向"法官"移转,最终法官扮演了专家证言进入法庭"守门人"的角色。美国专家证言可采性判断标准迷失于判例促发立法的互动,为我国法官如何走出依赖原有内部设立鉴定人积习提供了有益的启迪和可借鉴的经验。  相似文献   
184.
袁泉 《河北法学》2004,22(7):57-61
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已有数年。但WTO规则究竟应怎样在我国国内予以适用与实施的问题,至今为止,理论界尚无定谳,立法上更无统一、明确的规定,最近通过的宪法修正案亦未提及。不过,在这一问题上,该组织其他成员方在立法与实践中的诸多做法,将无疑为我国立法机关和司法部门提供有益的参考与借鉴。  相似文献   
185.
加入WTO对中国行政法制的挑战与改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郑传坤 《现代法学》2001,23(5):89-96
本文深入地论证了加入WTO对中国政府现行的行政管理机制所产生的巨大而深刻的影响。认为加入WTO不仅仅是个经济问题 ,而且也是一个政治的和法律的问题 ,从一定意义上讲 ,更是一个政府加入WTO及其政府管理的行政法制问题。文章在系统分析了当代中国政府管理的行政法制面临WTO规则所提出的严峻挑战的基础上 ,从五个方面提出了改革和完善中国政府的行政法制的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186.
In this paper some studies with respect to empirical socio-economic research which has been undertaken in Belgium and the Netherlands concerning the functioning of legal rules and institutions are discussed. The paper focuses on the domains of criminal law, civil procedure, liability and insurance. The paper argues that contrary to the overwhelming economic literature on liability and insurance, the empirical results in that domain are poor. More research is undertaken in the area of criminal law and apparently it is overwhelming in the area of civil procedure. The latter studies are, however, mainly undertaken by socio-legal scholars and less by economists. The general conclusion of the empirical studies discussed seems to be that while the empirical literature on the effect of changes in the decision making environment on rational actions in the legal system is rich and provocative, there is much less empirical testing of the effects of legal rules as such on allocational outcomes. The paper argues that much more effort should be devoted to the latter issue.  相似文献   
187.
赵吟 《政治与法律》2021,(2):92-107
开放银行模式下,数据共享过程中的信息披露存在对象和内容两方面的特殊性,个人客户的知情权保障面临信息不对称与信息过载的双重困境。我国有关开放银行的规范将视线聚焦于技术标准,涉及信息披露之核心操作环节的规则处于空白状态。在我国,实践中,各家银行并没有足够的动力履行信息披露义务,有必要对开放银行数据共享中的信息披露义务进行系统构建,这需要结合银行和第三方机构在数据共享不同阶段承担的不同角色,对信息披露义务的具体内容及形式予以明确,并从民事责任、行政责任、刑事责任的角度对各类违反信息披露义务的行为分别加以规制。  相似文献   
188.
经验法则是审查核实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认罪认罚是否真实的不可或缺的依据和方法。司法实务中,运用经验法则判定认罪认罚是否真实时,应当注意防范经验法则的盖然性、丰富性特征潜在的诱发错判的风险,并从认罪认罚的"三性"(即自愿性、真实性和合法性)契入,重点审查核实所引依据是否经验法则、所引经验法则是否与待定事项对应和是否存在例外情形,应高度重视程序合法情形下认罪认罚的真实性审查,避免发生"罪从供定"和忽视收集、审查供述之外的其他证据的情形。  相似文献   
189.
船舶碰撞是典型的海上侵权行为,其原因的复杂性和后果的严重性都超出了一般民法所调整的范围,所以各国海商法中都有专门的章节调整船舶碰撞法律关系.但各国碰撞实体法在船舶外延、碰撞种类、赔偿范围等方面都有较大的不同,而国际上有关碰撞的公约及其调整范围都非常有限,所以涉外船舶碰撞准据法的确定仍有赖于各国冲突规范的指引.通过考察部分国家冲突规范和有关国际公约的规定,比较我国民法典草案第84条涉外船舶碰撞法律适用条款,分析该条款存在的问题,并借鉴其他国家成熟的立法经验提出相关的立法建议.  相似文献   
190.
A High Court case illustrates Swedish legal reasoning. The case extends the use of strict liability, although the main liability rule is negligence. The aim of the paper is to show the usefulness of the economic analysis in a practical case. The case concerns liability for damages caused by a leaky, hot-water pipe. The defendant maintained that it should not be held liable because it had not acted negligently, and the district court and the court of appeals supported the defence. Nevertheless, the High Court decided on strict liability. The High Court used a line of argumentation that, partly and implicitly, may have been economically correct. However, the precedence was most limited and unclear. Given an explicit goal of economic efficiency, the precedence would, in this simple and straightforward case, be that strict liability should prevail where the cause is unilateral and the injurer is able to cover and/or insure the los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