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63篇 |
免费 | 2篇 |
专业分类
各国政治 | 4篇 |
工人农民 | 4篇 |
世界政治 | 3篇 |
外交国际关系 | 8篇 |
法律 | 50篇 |
中国共产党 | 1篇 |
中国政治 | 15篇 |
政治理论 | 26篇 |
综合类 | 54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篇 |
2023年 | 1篇 |
2022年 | 2篇 |
2021年 | 4篇 |
2020年 | 8篇 |
2019年 | 4篇 |
2018年 | 1篇 |
2017年 | 2篇 |
2016年 | 4篇 |
2014年 | 8篇 |
2013年 | 20篇 |
2012年 | 13篇 |
2011年 | 9篇 |
2010年 | 9篇 |
2009年 | 15篇 |
2008年 | 9篇 |
2007年 | 10篇 |
2006年 | 9篇 |
2005年 | 7篇 |
2004年 | 8篇 |
2003年 | 6篇 |
2002年 | 11篇 |
2001年 | 1篇 |
2000年 | 3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6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51.
西方幸福观的历史回眸与现实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黄晓天 《山东行政学院学报》2005,(3):119-121
幸福观是西方伦理思想史上一种重要的伦理思想。从古希腊到近代欧洲,幸福观对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在市场经济蓬勃发展、物质文明激烈冲突的今天,我们更需要树立正确的幸福观。正确的幸福观应是创造和享受的统一,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统一,个人幸福和集体幸福的统一,个人德性和社会制度的统一。 相似文献
52.
民族精神:安顿民族生命的精神家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卞敏 《江南社会学院学报》2008,10(3):23-26
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出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宏伟目标。其中,“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是一种新的表述。在科技发展El新月异、经济全球化、文化思潮多元化的今天,培育和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总有一些核心价值观念能够穿越时空的界限,为中华民族世世代代所共享,其普适性为全人类所认同。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观是构成民族精神的主要组成部分,而民族精神则是安顿民族生命的精神家园。 相似文献
53.
54.
建构文化自信是文化属性的逻辑使然,也是国家发展要求的现实必然,其践行需要公共文化治理。在此中,文化制度建设是建构文化自信的顶层设计,它以发挥制度优势为重点、以政府为主导者,以“科学性-人民性-系统性”为基本遵循存续文化制度自信;文化生产建设是建构文化自信的现实保障,它以高质量发展为重点、以文化供给组织为中坚力量,以“价值嵌入→内部优化→高质量文化供给”为运行逻辑深化文化生产自信;文化生活建设是建构文化自信的落脚环节,它以提升文化生活质量和提增民众人生意义为重点、将居民放在主位,以居民“获得→认同→内化”为路向推动文化生活自信。文化建设多维途径搭建共治之网,共筑文化自信。 相似文献
55.
为日常生活批判再辩护——论列斐伏尔《日常生活批判》第二卷的基本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怀玉 《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05,1(5):16-21
列斐伏尔是一位“广为人知”而“罕为人解”的西方马克思主义创始人。与其他一些重要著作相比,他的《日常生活批判》第二卷,由于种种原因,长期以来处于默默无闻状态。而实际上,本书具有重要而不可替代的地位与价值———因为它是列斐伏尔毕生惟一一卷将日常生活概念及其基本范畴进行专门而系统阐述的著作。《日常生活批判》第一卷在相当程度上仍然是抽象的哲学与艺术批判分析,第二卷则重新厘定了日常生活批判概念,建立了一整套批判现代性日常生活现实的哲学范畴体系与社会学方法,确立了日常生活作为“层次”或“平台”(level)而存在的理念,描绘了一幅与传统社会主义政治革命理想相区别的“瞬间的星丛”图景。 相似文献
56.
犯罪时间是研究犯罪控制的重要一环。由于时间的不可复归性,因此对时间的把握,无论是对犯罪实施者一方还是对犯罪控制者一方都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研究犯罪时间,实际上就是研究犯罪发生的时间规律,为犯罪控制者提供一个较为明晰的参照系。 相似文献
57.
赵文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3,22(4):118-122
《生活》周刊是20世纪初在城市青年中享有盛誉的综合性进步刊物。作为一份面向都市青年的杂志,它好像一面镜子,折射出当时都市青年社会化过程中的众生百态及其种种苦痛艰辛;同时也推动着当时都市青年社会化的进程。 相似文献
58.
哈贝马斯交往行动理论批判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汝伦 《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08,(6):5-10
现代性的危机在一定意义上可说是理性的危机,它表现为理性的分裂.哈贝马斯的交往行动理论旨在克服这一危机.由于他的最终目的是要证明世界的合理性,他不得不把交往行动理论先验化、形式化和理想化.如果哈贝马斯心目中理想的交往行动在这个世界上根本不存在,而只能是他的一种理论建构的话,那么他想证明的世界的合理性也只能存在于理论之中. 相似文献
59.
《悟净出世》是中岛敦一生哲学思索的结晶。小说通过对悟净生存困境的深刻审视与其精神突围的生动刻画,不仅展现了中西各派人生哲学的真实内涵与局限,还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一种新的积极的"行动哲学"。中岛敦以其深厚的中外哲学功底点化了"西游取经"故事,并以存在主义思想重新阐释了中国传统人生哲学,从而使古典故事获得了现代性品格。 相似文献
60.
人,一种追求意义的存在--弗兰克尔意义疗法述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弗兰克尔意义疗法强调生活是有意义的;人有追求意义的意志;人有行使意义意志的自由。当这种追求意义的意志受到挫折时,有可能导致某种神经官能症。意义治疗就是要通过引导病人发现生活的意义达到治疗的目的。矛盾意向和去反思是意义治疗常用的技术。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