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45篇
  免费   5篇
各国政治   6篇
工人农民   7篇
世界政治   4篇
外交国际关系   1篇
法律   33篇
中国共产党   50篇
中国政治   71篇
政治理论   70篇
综合类   108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8篇
  2020年   14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17篇
  2013年   24篇
  2012年   23篇
  2011年   30篇
  2010年   32篇
  2009年   25篇
  2008年   23篇
  2007年   27篇
  2006年   18篇
  2005年   14篇
  2004年   21篇
  2003年   23篇
  2002年   12篇
  2001年   9篇
  2000年   4篇
  199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5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从解释学的角度看,研究马克思主义的主体,处于双重的关联之中,一是与文本相关联,二是与自己的生活相关联。从主体与文本的关联来看,研究马克思主义的目的,是要“回到马克思”,即把握文本自身的意义;从研究者与自己生活的关联来看,研究马克思主义的目的,是要“让马克思走入当代”,即用马克思主义来指导自己的生活实践,并用自己的生活实践来检验、发展马克思主义。这双重的关联又发生一种关联,其中“回到马克思”是手段,“让马克思走入当代”是目的,手段与目的之间相互依存,即为了“让马克思走入当代”,必须“回到马克思”,而“回到马克思”,应该是为了“让马克思走入当代”。  相似文献   
102.
"两个必然"、"两个决不会"是马克思运用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通过对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阶级关系等进行全面、深入地考察和研究而得出的科学结论.文章从资本主义现实出发,通过对资本主义经济危机、股份制、国有企业、经济全球化等现象进行分析,论证了"两个必然"与"两个决不会"的科学性和规律性.  相似文献   
103.
当代中国在公共语境领域发生了从阶级到阶层的话语转换,这种转换可以从社会分层理论的两个重要理论源头--马克思的阶级理论和马克斯@韦伯的社会分层理论各自所蕴涵的语境逻辑和当代中国整体性社会诉求中得到解释.马克思的阶级理论是一种关涉政治革命的宏观历史理论,与试图保持价值中立的关涉合法性论证的马克斯@韦伯的社会分层理论具有极为相殊的语境逻辑.新中国成立后,由于对革命时代阶级斗争理论的"路径依赖"以及对马克思阶级理论的语境误读,导致阶级和阶级斗争话语泛化.改革开放后公共话语发生的从阶级到阶层的转换是对中国社会整体性诉求的恰当回应,但这种转换并不表明马克思的阶级理论应当退出公共语境.  相似文献   
104.
马克思的经济正义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经济正义是经济生活领域中的正义问题。马克思在形成和发展自己的经济正义思想过程中 ,无疑受到他所处时代的经济现实的影响。对国民经济学家的抽象经济正义观和资本主义的现实经济关系的双重批判是马克思经济正义思想形成的重要环节。诉求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是马克思经济正义思想的根本目标。扬弃资本主义的经济关系和经济方式是马克思经济正义思想的核心。  相似文献   
105.
19世纪,马克思、恩格斯在科学分析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和发展趋势的基础上,提出了关于未来社会主义社会的原则构想;马克思、恩格斯把研究的视点转向东方时,又提出了“社会主义在世界凯歌行进中能把落后国家带到新世界中来”,以及俄国农村公社“不通过资本主义制度的卡夫丁峡谷”直接进入新社会的思想。在已经过去的20世纪和崭新的21世纪,社会主义在世界的东方和西方得到了实践,但其路径和成效迥异,一方面是西欧社会民主党蜕变为资本主义的政权党、改良党,另一方面是苏东剧变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取得伟大成就。100多年来东西方社会主义实践形成的强烈对比表明,世界社会主义运动中有模式,但没有固定的模式,这是马克思、恩格斯的社会主义理论原则给予我们新世纪的最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106.
所谓"五种‘社会形态’"说,是对马克思原著文本"社会形态"、"经济的社会形态"论述原著的误读。"读懂"马克思新唯物主义史观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对"现代资产阶级的生产方式"起源"累进的""经济的社会形态"范畴,在中国社会历史发展实际的科学研究中,才能发展中国历史学。  相似文献   
107.
《Communist and Post》2019,52(2):81-91
The issue of the Marxist character of “Mao Zedong Thought” has never really been resolved. The present work is a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the classical Marxism of Karl Marx and Friedrich Engels and the ideology of Mao Zedong. The argument is made that whatever Marxism there was in Maoism was the “creatively developed Marxism” of V. I. Lenin—which allowed for socialist revolution in retrograde economic circumstances—something that had been specifically rejected by Marx and Engels. That led to the theoretical idiosyncrasies that characterized Maoism throughout its history, and ultimately resulted in the form rejected by Deng Xiaoping and post-Maoist China.  相似文献   
108.
This paper comes in two parts. Part I, published in the June 2018 issue of this journal, opened with an examination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arx’s characterization of the centrality of commodity production to capitalism as a system, its destructive results on Nature and the global scale of the climate crisis confronting the 21st century. Following a discussion of these issues, Part I moved on to critically examine three models of political economy: Hayekism, Keynesianism and State Socialism. Part II takes the argument further by critically examining a fourth model, Green Keynesianism, currently being manufactured in response to the crisis of climate change, in order to show the inability of all four models to resolve the existential threat posed to humanity in the 21st century and beyond. I then proceed to posit, as a thought experiment, a now-necessary fifth model of political economy, Green Socialism, along with the building blocks important to its evolution as a coherent system. The paper concludes with a brief mention of both the ends and means that demand serious consideration if Green Socialism is to be realized.  相似文献   
109.
This essay explores Saidiya Hartman’s Scenes of Subjection’s actualization dialectic, its delicate balancing of identity and difference, as specifically mobilized through the study’s expository presentation of the event/non-event of Emancipation. It also examines Hartman’s relationship to Marx as it relates to the applicability of Marxian categories to think about New World slavery.  相似文献   
110.
闫小磊 《学理论》2010,(7):164-167,173
超越现代性的我国思想政治教育在现代性原理驱动下的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运动过程中产生困窘实则必然,直面动态、变幻的现代性态势,注重研究马克思对现代性的洞察与关注现代性批判的存在论基础——对历史的、现实的人及其感性活动的考察——和硕果——马克思主义对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指导,在解读美国《公民读本》基础上,为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现代性困境的超越指明路径——形而下地深入考察当今人的真实生活现实,关注个体的幸福实现,由此出发相应地调整和完善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