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350篇 |
免费 | 0篇 |
专业分类
各国政治 | 6篇 |
工人农民 | 7篇 |
世界政治 | 4篇 |
外交国际关系 | 1篇 |
法律 | 33篇 |
中国共产党 | 50篇 |
中国政治 | 71篇 |
政治理论 | 70篇 |
综合类 | 108篇 |
出版年
2023年 | 1篇 |
2022年 | 3篇 |
2021年 | 8篇 |
2020年 | 14篇 |
2019年 | 2篇 |
2018年 | 4篇 |
2017年 | 5篇 |
2016年 | 4篇 |
2015年 | 6篇 |
2014年 | 17篇 |
2013年 | 24篇 |
2012年 | 23篇 |
2011年 | 30篇 |
2010年 | 32篇 |
2009年 | 25篇 |
2008年 | 23篇 |
2007年 | 27篇 |
2006年 | 18篇 |
2005年 | 14篇 |
2004年 | 21篇 |
2003年 | 23篇 |
2002年 | 12篇 |
2001年 | 9篇 |
2000年 | 4篇 |
1997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35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81.
吴孔铎 《南京政治学院学报》2008,24(5)
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要求构建与环境友好的生产方式.马克思的环境伦理思想为构建与环境友好的生产方式奠定了理论基础.构建生态型即内涵环境伦理的生产方式,必须发展生态型生产力和构建生态型生产关系. 相似文献
282.
自然与历史的关系问题是现代西方哲学中的一个难题.自新康德主义以来,这两者或是借形式规定性或是借自然主义仅仅达到了虚假的统一.前者借历史之名使历史凌驾于自然之上,后者又借自然之名呤唱怀旧恋曲.马克思在此问题上的贡献却一直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自然与历史的真实统一,在马克思那里是通过实践关系为中介才得以实现的. 相似文献
283.
聂锦芳 《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16,(3):68-77
“:博士论文”是马克思登上德国思想论坛的“亮相之作”。奠基于扎实的学术训练和哲学史梳理,马克思质疑和推翻了以往原子论研究中贬抑伊壁鸠鲁贡献的流行见解“,用显微镜去发现”和辨析了他与作为其思想先驱的德谟克利特在思维方式上的重大差异,借此表明伊壁鸠鲁代表的自我意识哲学“不是幻想,而是真理”,因为这种思维方式凸显了人的自我意识,在对客体的认识、解释甚至改变中来发挥了作为主体的意志、功能、力量和特质“。幻想”“、真理”云云,不是认识论层面的,而是价值论和人性论意义上的;举凡在观照和理解世界的诸多思维方式中,只有Idealismus在与物的对立和纠结中把人的价值和意义彰显出来了。 相似文献
284.
周全德 《中华女子学院山东分院学报》2012,(3)
马克思的妇女人权伦理理念既是对19世纪德国妇女生存与发展状况及境遇的一种理论反响,又是对人类社会以往有关妇女解放与发展思想观念的高度理论概括。它确认了男性与女性对等的、平等的自然主体地位,以及女性参与人类文明发展的社会主体地位。当今,马克思妇女人权伦理理念不仅对父系家族意识残余依然具有强大的思想批判功能,而且它超越了资产阶级抽象人道主义的狭隘眼界,对于实现妇女的彻底解放具有前瞻的科学指导意义,对于正在进行现代化的国家的妇女发展具有现实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85.
黄亚萍 《山西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1,24(4):37-39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内在要求。而以“全部历史的真正发源地和舞台”姿态呈现的马克思市民社会理论,对加强我国社会管理的法律、体制、能力等建设都有着极其重要的启示。同时,该理论还为实现由传统的政府一元化管理模式向全社会多元治理模式的根本性转变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并且对政府管理能力和社会自治自理能力的提高会起到不可忽视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286.
287.
庄博然 《山西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1,24(3):72-74
马克思围绕人与自然的交往、人与人的交往,将交往中的行为主体——人作为考察焦点,提出不同交往阶段中的三大社会历史形态——人的依赖关系阶段、以物的依赖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阶段和自由个性阶段。“三形态”理论对各形态中行为主体的不同特点的类析,对我国现状有着重要的理论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88.
国家与社会: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之阐释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王英津 《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04,1(2):75-80
马克思在批判地继承和发展黑格尔思想的基础上,形成了国家与社会关系的科学理论。继而,恩格斯、列宁等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又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这一理论。该理论认为:社会决定国家,国家来自于社会;但国家又异化为社会的异己力量,并反过来控制了社会,从而出现了国家和社会的一体化现象;到了资本主义时期,社会开始摆脱国家的控制并恢复为一个相对独立的领域,从而出现了国家与社会的二元性分化;从最终意义上说,国家终将回归社会,实现与社会的统一。研究和学习国家和社会的关系理论,对于我们今天的改革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89.
290.
When writing about property and property rights in his imagined post-capitalist society of the future, Marx seemed to envisage ‘individual property’ co-existing with ‘socialized property’ in the means of production. As the social and political consequences of faltering growth and increasing inequality, debt and insecurity gradually manifest themselves, and with automation and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lurking in the wings, the future of capitalism, at least in its current form, looks increasingly uncertain. With this, the question of what property and property rights might look like in the future, in a potentially post-capitalist society, is becoming ever more pertinent. Is the choice simply between private property and markets, and public (state-owned) property and planning? Or can individual and social property in the (same) means of production co-exist, as Marx suggested? This paper explores ways in which they might, through an examination of the Chinese household responsibility system (HRS) and the ‘fuzzy’ and seemingly confusing regime of land ownership that it instituted. It examines the HRS against the backdrop of Marx’s ideas about property and subsequent (post-Marx) theorizing about the legal nature of property in which property has come widely to be conceptualized not as a single, unitary ‘ownership’ right to a thing (or, indeed, as the thing itself) but as a ‘bundle of rights’. The bundle-of-rights idea of property, it suggests, enables us to see not only that ‘individual’ and ‘socialized’ property’ in the (same) means of production might indeed co-exist, but that the range of institutional possibility is far greater than that between capitalism and socialism/communism as traditionally conceived.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