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710篇
  免费   17篇
各国政治   104篇
工人农民   32篇
世界政治   110篇
外交国际关系   105篇
法律   2280篇
中国共产党   62篇
中国政治   832篇
政治理论   318篇
综合类   2884篇
  2025年   2篇
  2024年   12篇
  2023年   19篇
  2022年   35篇
  2021年   63篇
  2020年   139篇
  2019年   93篇
  2018年   101篇
  2017年   97篇
  2016年   127篇
  2015年   109篇
  2014年   374篇
  2013年   569篇
  2012年   448篇
  2011年   390篇
  2010年   414篇
  2009年   464篇
  2008年   475篇
  2007年   505篇
  2006年   465篇
  2005年   429篇
  2004年   388篇
  2003年   343篇
  2002年   276篇
  2001年   210篇
  2000年   75篇
  1999年   28篇
  1998年   10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7篇
  1994年   7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7篇
  1991年   6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6篇
  1986年   6篇
  1985年   6篇
  198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72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31.
互联网的发展,网络已开始深入渗透到人们的生活中,网络犯罪也应运而生。在互联网上不仅可以实施以计算机系统为犯罪对象的新型犯罪,还大大便利了传统犯罪的实施,并赋于传统犯罪新的特征。计算机犯罪尤其是网络犯罪与传统犯罪的巨大差异,对于传统道德观、法律观产生了冲击,对现行刑事司法协助也产生了冲击。  相似文献   
32.
过失犯的构成要件构造及其适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如何适用刑法对过失犯予以处罚,虽然在刑法理论上有各种不同学说,然而均缺乏从过失犯整体构成要件的角度进行思考。本文认为,过失犯的注意义务之未规定属于立法者未能详尽地描述出的犯罪行为构成要素,这样,根据条文对犯罪构成要件的规定还无法推断行为的违法性,还必须由法官对注意义务作出必要的补充判断,因此其在构成要件构造上属于开放性的。分析过失犯的构成要件构造是对过失犯理论研究领域的拓展,有利于我们明确过失犯的类型性意义,以提倡法官对超出立法技术限度的注意义务进行补充。过失犯注意义务之未规定不属于法律漏洞,对之应该采用狭义的法律解释方法适用之。  相似文献   
33.
提供虚假财会报告罪是一种面临特定伦理基础的法定犯,也是国家通过刑法重建市场信用规则 的一种手段。该罪保护的法益(即犯罪客体)是一种超个人的社会法益,即公司的信息公开制度。 因此,提供虚假财会报告罪犯罪构成模式应由结果本位向行为本位转换,同时,在定罪时也要考 虑量的因索,处罚最值得处罚的行为。  相似文献   
34.
于跃江 《政法学刊》2003,20(1):24-27
犯罪特征是反映犯罪全面属性的种概念,不能用单一特征说明犯罪本质。归纳犯罪特征应当贯彻法定性、全面性、明确性原则,并应与犯罪具体特征即犯罪构成有内在联系。犯罪特征的内容包括客观和主观两方面,客观特征是应当依法受刑罚处罚的客观危害性,主观特征是应当依法负刑事责任的主观责任性。  相似文献   
35.
利用法院的判决、裁定或仲裁机构的裁定从事诈骗活动的案件在全国各地屡有发生。根据该行为的主体、主观方面、客体、客观方面以及现行法律的有关规定,我们认为这种行为以诈骗罪定罪处理为宜。  相似文献   
36.
王占洲 《政法学刊》2007,24(5):14-19
在判断金融诈骗罪"非法占有目的"时仅有判断标准是不够的,还必须解决判断标准的应用问题。判断过程中证明非法占有目的的积极因素和消极因素的存在状况及其相互关系,对判断结果有着直接的影响。  相似文献   
37.
王家智 《河北法学》2007,25(7):81-83
以伦理失范向经济犯罪转化的原因为主线,从法经济学、心理学和社会环境等多个角度剖析伦理失范向经济犯罪转化的潜在诱因,为遏制伦理失范进一步转化为经济犯罪提供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38.
Marriage is central to theoretical debates over stability and change in criminal offending over the life course. Yet, unlike other social ties such as employment, marriage is distinct in that it cannot be randomly assigned in survey research to more definitively assess causal effects of marriage on offending. As a result, key questions remain as to whether different individual propensities toward marriage shape its salience as a deterrent institution. Building on these issues, the current research has three objectives. First, we use a propensity score matching approach to estimate causal effects of marriage on crime in early adulthood. Second, we assess sex differences in the effects of marriage on offending. Although both marriage and offending are highly gendered phenomena, prior work typically focuses on males. Third, we examine whether one's propensity to marry conditions the deterrent capacity of marriage. Results show that marriage suppresses offending for males, even when accounting for their likelihood to marry. Furthermore, males who are least likely to marry seem to benefit most from this institution. The influence of marriage on crime is less robust for females, where marriage reduces crime only for those with moderate propensities to marry. We discuss these findings in the context of recent debates concerning gender, criminal offending, and the life course.  相似文献   
39.
裴苍龄 《河北法学》2012,30(6):32-33,34,35,36,37,38,39,40,41,42
证据是认识的基础、证明的根据、检验的标准、思想的指南.什么能当此重任?惟有事实.证据是事实,事实不存在非法、合法的问题.事实是客观的,既不受法律调整,也不受法律制约,因而证据也没有合法性.证据不能排除.排除证据的实质是法官睁着眼睛不认事实,排除证据的法官把自己和事实的位置摆错了,这是一项根本性的错误.非法获取人证是司法警察通过刑讯逼供和指名问供这样两重罪行实现的,因而它不是程序,而是程序中的实体.  相似文献   
40.
师维 《河北法学》2012,30(7):82-86
刑法是防控恐怖主义犯罪的最后一道防线.而当下我国无论是对反恐刑法的基本认识,还是刑法的相关规定都存在着许多值得反思和商榷之处.为扭转被动局面,实现对恐怖主义犯罪的有效规制,有必要创新恐怖主义犯罪刑法管控的基本理念,充实、完善其制度内容.唯有如此,才能增进恐怖主义犯罪防控的科学性、针对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