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6篇
  免费   0篇
法律   47篇
中国共产党   1篇
中国政治   6篇
综合类   82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5篇
  2018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10篇
  2011年   15篇
  2010年   13篇
  2009年   11篇
  2008年   13篇
  2007年   11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本文首先论述私放在押人员罪构成要件中所涉及的几个问题;然后对与本罪认定相 关的问题诸如罪与非罪、既遂与未遂、特殊情形的认定以及此罪与彼罪的界限进行分析探讨;最后论及本罪的处罚问题。  相似文献   
32.
令众也称示众。在宋代,常对一些违法行为在施以笞杖徒流死五种正刑之外附加以示惩罚。宋代广泛适用于经济、刑事犯罪和社会治安案件。在执行时,被令众者要佩戴枷具,展示于城门、衙门口和街市等人多热闹处。宋代通过立法,规范了令众的执行时间和方式。令众这种处罚措施具有弥补正刑不足的作用,对于同样面临处罚无效的今天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33.
在宽严相济刑事政策下,良好的刑罚应具有四种经济功能:惩罚犯罪,恢复正常秩序,减低交易成本;提供奖惩机制,打击机会主义动机;展示冲突的风险,促进合作;实现犯罪行为外部性的内部化,促进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增殖。  相似文献   
34.
《刑法修正案(八)》对刑法改革的推动意义自不容否认,但7处缺憾的存在却使得《刑法修正案(八)》略显粗糙:以刑法修正案消融刑事立法解释的非法性;以刑法修正案修改刑法总则的合宪性质疑;引入治安管理处罚措施;对未成年犯的过度轻刑化待遇;取消死刑罪名、死缓限制减刑导致刑罚体系结构不谐:社区矫正“尴尬入刑”:危驾入刑有违刑法谦抑性。  相似文献   
35.
现行《刑法》第63条确立了我国减轻处罚的量刑制度,但对如何减轻、减轻的幅度等问题未作出细化规定,由此带来适用中的诸多困难与问题。1.减轻处罚能否变更刑种;2.减轻处罚能否及于附加刑;3.附加刑附加适用时减轻处罚的操作问题;4.减轻处罚能否由刑事罚减为行政罚。  相似文献   
36.
交通违法行为是影响道路交通安全畅通有序的重要因素,对交通违法行为实施行政处罚是交通管理工作的重要手段之一。正面的处罚效果能引导人们自觉遵守法律义务,减少道路交通违法行为的发生。要实现处罚效果和社会效果的正面统一,就必须从执法理念和执法方式入手,端正民警的执法理念,提升执法水平,同时正确引导社会舆论对交通管理工作中行政处罚的评价,逐步消除处罚给交通管理工作带来的负面社会效果。  相似文献   
37.
行政罚款在我国知识产权行政保护中运用频仍。目前,知识产权领域相关法律文本中的罚款规范,在适用范围、构成要件、设置方式、启动程序等方面呈现出浓烈的碎片化色彩。这种碎片化处理的正当性略显不足,掣肘了行政保护的整体效能。随着知识产权法相继进入修法日程,逸脱知识产权领域樊篱、整合行政罚款规范,迎来了历史契机。基于知识产权的公权化趋势及我国法治生态,行政罚款在知识产权领域内应无差别地适用于一般违法行为和特定侵权行为;为维系行政与民事既有分工,行政罚款对侵权行为的谦抑适用,不宜通过简单附加"造成公共利益损害"要件或"提出请求"的前置程序来实现,而应借助对公益损害的典型描述与具体列举相结合的方式加以表达;鉴于公共利益的抽象性及经济社会发展变迁性,罚款额度宜选择以非法经营额为基数的倍率式罚款为主的一体化配置,同时将违法所得额在特殊情况下作为罚款限额之例外。  相似文献   
38.
长期以来,在我国有期徒刑和死刑之间存在着广袤的“刑期真空地带”,无期徒刑的刑期已名不副实。从制度主义的视角来看,保留死刑也好,抑或是废除死刑设立终身监禁刑也罢,都存在着如何合理地解决好“有期”与“无期”之衔接的问题。从刑罚价值上看,无期徒刑既失去了其存在的正当性基础,也不具有了可行性,理应废除。为此建议,应在刑法上确定一种新的刑种——“相对不定期刑”替代现行“无期徒刑”,以弥补我国现行刑法制度设计上的罅隙。  相似文献   
39.
死刑制度是我国重要的刑罚制度,关于死刑存废问题学界一直都有诸多争论,大致可分为"限制"和"保留"两派观点.持保留观点的学者认为,目前废除死刑的社会物质条件尚不具备,新刑法从实体和程序两个方面对死刑做出的限制性规定,足可以最大程度上减少死刑的负面影响.然而在我国刑事司法程序保障严重缺失的情形下,加之舆论的牵制以及对民意的"高度重视",司法机关时常会作出"不杀不足以平民愤"回应.死刑的限制性规定在强大民意的压力下很难发挥出立法者们所期望的保障"少杀、慎杀"的功能.由限制而废除才是我国死刑制度的必走之路.  相似文献   
40.
司法机关在结合当前开展的量刑纳入法庭审理程序试点工作中,如何将零星贩毒案件“情节严重”的认定与量刑给予明确的法律规定或司法解释,建议针对零星贩毒者打击不力的现状,确实贯彻宽严相济的刑事司法政策,从而更加准确、有效地打击毒品犯罪,就成了公诉和审判实务中的一个新课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