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3篇
  免费   7篇
各国政治   5篇
工人农民   8篇
世界政治   3篇
外交国际关系   4篇
法律   80篇
中国共产党   11篇
中国政治   24篇
政治理论   18篇
综合类   67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9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20篇
  2013年   36篇
  2012年   27篇
  2011年   16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11篇
  2008年   11篇
  2007年   11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13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2篇
  199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张福坤  冉章 《行政与法》2014,(12):31-34
检察公信力是检察权在社会民众中形成的权威力。检察公信力建立在合格的检察能力及效率之上,它既需要良性运作的检察体系,更要求灵敏和周密的检察触角,以实现民众和检察机关之间的互动。因此,对检察公信力的建设,不应仅仅着力于检察执法活动的细节完善,而应在此基础之上加大检力影响,下沉检察载体,延伸检察组织触角、服务触角、监督触角,以进一步提升检察公信力。  相似文献   
92.
提升司法公信力需要立法与司法的良性互动,这要求加强三方面的工作:一是努力提高立法的科学性,为提升司法公信力奠定基础;二是努力降低立法滞后性给提升司法公信力带来的不良影响;三是努力应对法律变动给提升司法公信力带来的挑战。  相似文献   
93.
94.
我国检察机关执法公信力建设的提出有其社会现实性,相对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检察机关的角色定位而言,我国检察机关应该是一个相对独立的法律监督者、清正廉明的法律执行者和以人为本的法律服务者。鉴于这一角色界定,我国检察机关应在案件质量评查、刑检部门及其他部门检察职能规范化建设等几方面着手进行机制体制创新研究,以切实回应社会需要。  相似文献   
95.
检察机关作为国家宪法赋予职权的法律监督机关,能否在实际工作中履行好监督职能、有效化解社会矛盾,是促进和巩固执法公信力的原因和动力。提升检察机关执法公信力的路径,主包括三个层面:日常执法活动的规范化、涉检突发新闻事件的合理应对、公信力理念的强化及相关制度的完善。  相似文献   
96.
随着互联网在全球范围内的飞速发展,网络已成为反应社情民意的主要渠道。因应对引导不力而引发的涉检网络舆情危机事件时有发生,不断冲击着检察机关的自身形象和执法公信力。应转变观念,强化检务公开,完善网络舆情工作体系,营造正面舆论强势。  相似文献   
97.
不动产是否适用善意取得是一个复杂而系统的问题,主要体现在对不动产原权利人与交易中善意受让人之间利益保护的侧重点上,以及善意取得与不动产登记公信力是否存在冲突上。在登记制度尚不清晰的情况下,以期公信力为基础要求适用善意取得显然对原权利人的权利救济是不公平的。  相似文献   
98.
作为国家的法律监督机关,检察机关具有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神圣职责。确保检察队伍的纯洁性,是检察机关实现自身价值,服务经济社会科学发展的关键所在。针对检察机关队伍现状和执法公信力的迫切需要,要牢固树立、积极践行"忠诚、为民、公正、廉洁"的核心价值观,确保检察队伍的思想纯洁、队伍纯洁、作风纯洁和清正廉洁。  相似文献   
99.
论口供的证明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口供是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供述和辩解,包括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承认有罪的供述,关于自己无罪、罪轻的辩解和揭发同案被告人的攀供。口供具有一定程度上的客观性,这也是口供得以发挥证明作用的基础。由于口供的来源———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在刑事诉讼活动中处于绝对的劣势,因此必须对口供的证明力加以限制。  相似文献   
100.
执法公信力建设的根本目标是提高执法美誉度,直接目标是建立执法制度信用,基础是促进公众知情与参与,前提是权力控制。在社会多元化与法治建设背景下,制度信任是维系社会成员之间、政府与公众之间信用关系的前提。除了结果正义、执法效率之外,执法主体还应重视制度信用的基础性作用,建立程序正义与权力可责的执法制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