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81篇
  免费   6篇
各国政治   6篇
工人农民   6篇
世界政治   6篇
外交国际关系   3篇
法律   134篇
中国共产党   2篇
中国政治   16篇
政治理论   15篇
综合类   99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10篇
  2020年   9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8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35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12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15篇
  2008年   30篇
  2007年   24篇
  2006年   45篇
  2005年   15篇
  2004年   13篇
  2003年   13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8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91.
执行判决裁定渎职罪是在执行判决、裁定活动中的渎职犯罪。本罪在犯罪的主观方面包括故意和过失两个方面。因此,其具体罪名可以确定为执行判决裁定失职罪和滥用执行判决裁定职权罪两个罪名。犯罪主体为特殊主体,侵犯的客体是国家司法机关的正常活动或国家的司法公正。  相似文献   
92.
93.
胡伟 《行政与法》2007,(7):116-118
族刑作为中国古代一种残酷的刑罚种类,其产生和发展有其思想和制度上的根源。中国古的社会特点和结构,以及统治者的反人民性的本质,决定了族刑得以延续。对刑法的工具主义和刑罚的镇慑功能的追求,使得统治者历来信奉重刑治国。现代法治社会,对人权的保障,必须确立"罪止其身"的刑罚原则。  相似文献   
94.
Efforts to avoid punishment are generally deemed undesirable and therefore punished or otherwise regulated. In reality, however, not all avoidance efforts are punishable or regulable, at least not to the same degree. For practical or sometimes constitutional reasons, certain efforts to avoid punishment, such as non-creation of incrementing evidence or zealous criminal litigation, are non-punishable. This paper examines whether and under what conditions it is wise to deter avoidance efforts in a setting with multiple avoidance activities, some of which are non-regulable/punishable. The main results of this paper are that deterring certain avoidance activities does not necessarily: (i) decrease the extent to which offenders engage in avoidance activities; and (ii) more importantly, improve deterrence of the principal crimes. Normatively, then, it might be better to let certain punishable avoidance activities go unpunished or, more surprisingly, even to subsidize them. This calls into question recent responses by lawmakers after evidentiary fouls, such as those at Enron, WorldCom and HealthSouth, to stiffen penalties for obstruction of justice.
Avraham D. TabbachEmail:
  相似文献   
95.
共同犯罪中的实行减少,应是共犯过限的情形之一。所谓实行减少,是指在共同犯罪过程中,实行犯超出共同犯罪故意范围,实施了性质较轻的罪的情形。从其类型上,实行减少基本上可分为共同实行犯中的实行减少和非共同实行犯中的实行减少以及重合性实行减少和非重合性实行减少。实行减少的处罚,既有理论上的根据,也有法律上的根据;其刑罚适用,应当实行区别对待原则。  相似文献   
96.
同《治安管理处罚条例》相比,《治安管理处罚法》新增执法监督一章,其总则,处罚的种类和适用、违反治安管理的行为和处罚、处罚程序等部分的内容均有重大变化。《治安管理处罚法》的突出特点,一是在形式上,表现出实体与程序合一的特点;二是在内容上,具有宽严适度、程序严格、处罚规范的特点;三是在功能上,既保证了违反治安管理行为受到必要惩处,又充分体现了尊重和保障人权的原则精神。  相似文献   
97.
“首次不罚”制度得以合理存在的界域主要是制度实施的必要性与目的设定方面,其实质是将法律赋予执法主体的自由裁量权主动降低为零,但制度本身设计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降低了执法主体的权威性,打破了法律上的平衡,并存在逆向选择的危险,其预期效果并不理想。只有在行政执法工作中坚持执法的原则性,讲究执法的艺术性,增加执法的服务性,方能达致“首次不罚”制度必要性与可行性的有机结合,实现制度设计的初衷。  相似文献   
98.
中国古代死刑适用是在自己特有的法律文化中进行,而这种法律文化对死刑的适用具有制约的作用。中国古代死刑在适用原则上是慎刑,这与中国古代认为“人命至重”有关。同时,中国古代死刑适用中受到三个方面文化因素的制约,那就是“天人和谐观”、报应观、“无讼”的盛世观和仁政观。为了应以上原则和文化的需要,中国古代在死刑适用上创制出对死刑案件的分类,进而对不同类别的死刑案件分别对待。这样构成了中国古代特殊的死刑适用机制。  相似文献   
99.
国际社会对于恐怖活动犯罪中“资助”一词的立法理解在切入点存在着差异,此种差异在体现各自特色和优越性的同时,相互之间起着正面示范作用,也实际影响着国际反恐协作。本文认为在立法上,资助行为之主观要素,涵盖间接故意是国际社会的一致立法选择。资助对象,应当是“恐怖主义行为”而非“恐怖主义”,是“恐怖主义行为实施者”而非“恐怖主义行为”,是“实施恐怖活动的个人”而非“恐怖分子”,是“恐怖活动组织”而非“恐怖组织”。用于“资助”的资产类型,包括实体资产和服务。“资助”行为的行为模式,包括一切提供物质帮助的行为。最后,在资助行为入罪化的价值取向上,应当注意与传统洗钱罪的冲突与整合。  相似文献   
100.
本文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阐述了《治安管理处罚法》与治安管理现实不相适应的情况,提出了对该法在适用、实体内容、处罚程序等方面存在的疏漏及修改、补充的建议,使该法更加完善,更好地适应办理治安案件的实践需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