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301篇 |
免费 | 2篇 |
专业分类
各国政治 | 25篇 |
工人农民 | 2篇 |
世界政治 | 4篇 |
外交国际关系 | 20篇 |
法律 | 83篇 |
中国共产党 | 10篇 |
中国政治 | 9篇 |
政治理论 | 29篇 |
综合类 | 121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篇 |
2023年 | 1篇 |
2022年 | 4篇 |
2021年 | 13篇 |
2020年 | 14篇 |
2019年 | 5篇 |
2018年 | 2篇 |
2017年 | 6篇 |
2016年 | 14篇 |
2015年 | 2篇 |
2014年 | 12篇 |
2013年 | 17篇 |
2012年 | 23篇 |
2011年 | 16篇 |
2010年 | 16篇 |
2009年 | 18篇 |
2008年 | 30篇 |
2007年 | 20篇 |
2006年 | 18篇 |
2005年 | 17篇 |
2004年 | 17篇 |
2003年 | 15篇 |
2002年 | 10篇 |
2001年 | 7篇 |
2000年 | 4篇 |
1998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30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Sir Richard Dalton 《亚洲事务》2016,47(3):351-365
This article, written by the former British Ambassador to Iran, starts with an overview from an insider's perspective of the 15 years of diplomacy leading up to the July 2015 Joint Comprehensive Plan of Action (JCPOA) regarding Iran's Nuclear capabilities. It discusses the merits of the plan and its prospects for the future. It examines the development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 engagement, and in particular argues that the western powers need to do far more to deliver an economic quid pro quo for Iran's nuclear concessions: if the situation is not appreciably better soon, it will be impossible for the US and its partners to argue credibly that they are not in breach of the JCPOA. The article concludes with a discussion of Iran's economic and political prospects in the light of the nuclear deal. 相似文献
72.
日本立法者为了满足企业实施以母子公司关系为组织结构的企业集团化经营的需求,降低企业重组过程中的交易成本,加强对企业集团经营的监督,对《反垄断法》、《公司法》(商法)及会计、税务制度进行了一系列的修改与调整。这些法律制度的调整,使经过六十多年的演变已日趋成熟与完善的日本现行股东代表诉讼制度又暴露出了新问题。为弥补该制度缺漏,强化企业集团治理,日本立法者试图引入多重代表诉讼制度。通过观察及研究日本股东代表诉讼制度的制度安排及其调整可以引起我们在进行制度设计与选择时对制度的系统性、协调性及其制度间相互影响的重视。 相似文献
73.
【问题】社区治理日益成为国家治理和社会治理的关键场域,然而真正实现社区有效治理的情形并不多见。纵观上海梅村30年治理变迁,其从效果不彰转向治理成功,论文将这种转变视作有组织的合作行动所致,进而探究社区治理中有组织的合作行动何以可能、如何可能。【方法】通过5年非连续时间对梅村治理实践及变迁进行的长时段观察,以及对各类人员进行深度访谈,借助个案研究法对梅村治理变迁的内在机制进行了多维度分析。【发现】上海梅村治理的转型体现出政党激活社会、社会助推治理效能的双向运作机理,促进了社区从治理失败到治理成功的转变。一方面,社区党组织通过规则制定和组织观念塑造,以再组织化机制将原先隐蔽的社会力量激活;另一方面,社区居民借助党组织搭建的项目化平台,以自组织化机制参与到社区公共事务治理之中,提升了党建引领社区治理的效能。【贡献】论文批判性地反思了集体行动的经典理论命题,结合特定社区治理情境提出了“政党激活社会”的本土解释框架;从再组织化和自组织化两个方面阐释了党建引领社区治理的有效运作机制,对目前意义宽泛的党建引领机制进行了学理建构,为党建引领社区治理的制度优势转化为实践效能提供了创新视角。 相似文献
74.
因为我国法在物权变动模式上未采纳物权形式主义的立场,故当买卖合同被撤销后,出卖人请求返还买卖标的物的权利兼具不当得利返还请求权这一债权请求权和原物返还请求权这一物权请求权的双重权利属性。出卖人请求返还买卖标的物这一权利是否适用诉讼时效,应根据权利人请求权基础及标的物类型予以区别:若权利人主张行使不当得利返还请求权,不论返还标的物是动产还是不动产,均适用诉讼时效;若权利人主张行使原物返还请求权,仅在返还标的物属于普通动产或未登记特殊动产时,才有适用诉讼时效的空间。基于有效维护交易安全、保护当事人合法权益的考量,出卖人请求返还买卖标的物的权利不能对抗善意占有的第三人,且不论第三人所享有的是物权还是债权。未来制定我国民法典司法解释宜对此加以明确规定。 相似文献
75.
基于我国自然资源自身的特点和自然资源国家所有权行使的实际情况,统一代表行使+委托行使模式成为重构自然资源国家所有权行使模式的现实选择,大体呈现出代表行使—统一代表行使—委托行使的层级结构。委托行使模式作为代表行使特别是国务院统一代表行使的具体实现方式,以集中统一行使为前提,以将国家所有权界定为私法所有权和实现国家所有权行使与监管权行使的真正分离为基础,横跨公私法两个疆域。委托行使在法律上的实现不仅要求国家所有权穿越公私法的分界线到达私法所有权的彼岸,而且需要使委托关系超越公私法律关系,成为一种新型法律关系。委托行使模式目前可通过委托协议来建立,将来应当通过自然资源特别法完成相应法律构建。 相似文献
76.
行政赔偿诉讼标的再认识——对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行政赔偿案件若干问题的规定》第28条的再论证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在附带提起的行政赔偿诉讼中 ,事实上存在两个不同的诉讼标的 ,一是具体行政行为 ,① 一是民事法律关系 ,二者性质不同。因此 ,当事人在提起行政诉讼的同时一并提出行政赔偿请求的 ,应当分别立案 ,以保障审判公正。同时 ,应考虑赔偿之诉的特殊性 ,对其撤诉区别对待 ,原告在撤诉后再次起诉的 ,法院应予受理。 相似文献
77.
施米特对魏玛宪制的反思及其政治宪法理论的建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田飞龙 《南京大学法律评论》2014,(1):15-35
施米特政治宪法理论是其保守主义政治思想体系的重构成,也是魏玛德国国家法理论流派中极具挑战性的一支.施米特理论具有明确的魏玛宪制处境,基于对魏玛代议制之思想基础、制度安排与实践表现的全面批判,重申了民主的同质性原理,弱化了民主的自由主义程序属性,为其政治决断论、绝对宪法论和领袖护宪论的连贯性理论建构提供了历史和思想前提.施米特政治宪法理论以其独特的政治概念和宪法概念为逻辑支点,以非常政治为情境预设,以政治同质性和单一领袖人格为理想目标,形成了相对系统的理论体系.该体系具有浓厚的政治神学背景,缺乏可资借鉴的“转型原理”,但在政治宪法核心概念与分析体系上具有重的思想和方法论启示. 相似文献
78.
论专利无效诉讼中的“循环诉讼”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专利无效诉讼领域长期存在"循环诉讼"的问题。针对这一问题,目前主要有民事诉讼途径、行政附带民事诉讼途径和当事人诉讼途径等几种解决方案。在中国现实法治语境下,当事人诉讼途径与前两种解决途径相比,成本低、效益高,更具有现实性和可操作性,是解决专利无效诉讼中"循环诉讼"问题的最佳途径。 相似文献
79.
行政诉讼中举证责任分配的界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行政诉讼中的举证责任,应在借鉴国外的理论的基础上,根据我国的审判制度、法律传统以及法官制度的结构,来确定我国举证责任的理念。具体应从诉讼的目的、举证责任的分配标准、行政诉讼中的举证责任来确定原告和被告各自的举证责任分配的标准与具体理由。 相似文献
80.
《Patterns of Prejudice》2012,46(4-5):385-411
ABSTRACT Crane's essay begins to engage the complex, polyvalent nature of the so-called Jewish Question in the early twentieth century by following closely the evolving ideas of a French intellectual who eventually emerged from his association with figures such as Action Française leader Charles Maurras to offer a sustained and vehement rejection of antisemitism, a rejection itself almost unheard of in respectable circles. The philosopher Jacques Maritain (1882–1973) has been identified as an extraordinarily philosemitic member of the Catholic intelligentsia in interwar France. Having broken with the anti-democratic and antisemitic Maurras in 1927, by the late 1930s Maritain established an international reputation as an outspoken anti-fascist and opponent of antisemitism. In response to the intensification of anti-Jewish prejudice in interwar Europe, he strove to advance a metahistorical understanding of what might be called the Sacred Jew in an era in which the racially hygienic construct of the Dirty Jew threatened to prevail in contexts ranging from the gutter to the drawing room to the classroom. But Maritain's recasting of the timely Jewish Question as the timeless Mystery of Israel amounted to just as much of an expression of the political-cultural anxieties of the interwar period as its racist and ever more eliminationist counterpart, articulated as the so-called Jewish Problem. Both removed the Jewish object of the ques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visible mundane reality and uncovered—or recovered—hidden apocalyptic secrets. Maritain's vision of Jewish identity in the modern world, as it developed in the 1920s and 1930s, thus proved inseparable from his negotiation of the personal and public crises of his time.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