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89篇
  免费   6篇
各国政治   42篇
工人农民   4篇
世界政治   4篇
外交国际关系   90篇
法律   38篇
中国共产党   10篇
中国政治   26篇
政治理论   34篇
综合类   247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13篇
  2020年   20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8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15篇
  2013年   35篇
  2012年   31篇
  2011年   39篇
  2010年   41篇
  2009年   34篇
  2008年   31篇
  2007年   42篇
  2006年   41篇
  2005年   31篇
  2004年   22篇
  2003年   15篇
  2002年   13篇
  2001年   29篇
  2000年   3篇
  1998年   1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9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1.
Xufeng Zhu 《Policy Sciences》2008,41(4):315-334
Studies of policy entrepreneurs have become a staple of public policy research. Very few such studies deal with the circumstances of China. This paper aims to remedy this oversight by exploring the mechanisms of policy change in China. Using John Kingdon’s Multiple Streams (MS) Model, the author develops the “Technical Infeasibility Model.” The paper tests the MS model’s applicability to China by examining strategies put forth by Chinese policy entrepreneurs in the third sector. It considers how they may successfully promote change by using a strategy of proposing a relatively radical policy concept that is politically acceptable and technically infeasible to policy makers. To illustrate such a strategy, this paper considers a case of policy change involving Chinese urban vagrants. The policy on “Detention and Repatriation,” which was first implemented in 1982, was challenged following the Sun Zhigang Incident in March 2003. Shortly thereafter law scholars filed two suggestion letters to the National People’s Congress Standing Committee calling for a constitutionality review of the Detention and Repatriation System. Though it was “technically infeasible” to air such a proposal in China at that time, the State Council initiated action to abolish certain provisions of the Detention and Repatriation System. However, the National People’s Congress Standing Committee did not conduct a constitutionality review.
Xufeng ZhuEmail:
  相似文献   
12.
从历史和现实斗争角度来看,刑嫌调控具有积极作用和重要的现实意义.但当前形势下刑嫌调控存在不少问题,必须完善、夯实刑嫌调控的理论基础,改革刑侦基础、手段、工作模式、工作机制,使刑嫌调控发挥更大效益.  相似文献   
13.
兰江  姜文玉 《南亚东南亚研究》2021,(2):16-36,152,153
2017年美日印澳四方安全对话重启以来,马拉巴尔2020军演是美日印澳四国首次举行的联合军演。马拉巴尔2020军演折射出美日印澳四国针对中国的意愿及合作新进展。美日印澳四方安全合作是美国印太战略的基础和牵制中国崛起的重要机制,在近几年持续获得进展。美日印澳四国在安全领域加强合作,对四国与中国双边关系产生深远影响。马拉巴尔2020军演后,原本紧张的中印及中澳关系继续恶化。美国进一步推动与中国的竞争。美日印澳四国不但在安全领域针对中国,还营造不利于中国的国际舆论。拜登上台后,美日印澳四方安全合作继续强化。拜登比特朗普更重视与盟友合作,借由与日印澳三国磋商推动美日印澳四方安全合作机制化和常态化并走向准军事联盟。美日印澳四国明确表示不会在政治与安全领域停止针对中国,但是在经贸领域基于自身利益考量将改善对华关系。美日印澳四方安全合作升级对中国安全环境及国家利益构成严重威胁。拜登政府正在强化针对中国的印太地区多边安全架构。美国试图在外交层面让中国陷入孤立态势,在安全层面对中国形成战略包围。拜登政府的美日印澳四方安全合作构想将让中国面临更加复杂的外交局面,更加险恶的安全态势。  相似文献   
14.
李炜光  柳妍 《理论探讨》2020,(2):120-125
区域协同是新时代具有标志性意义的重大国家战略,加快推进区域协同创新发展,不但关系到我国经济能否平稳发展,而且对于实现区域充分平衡发展以及构建新常态语境下具有可持续发展动能的区域"增长极"大有裨益,并影响着我国创新型国家建设进程以及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有效探索。基于区域协同创新和"增长极"的理论视角,在阐释区域协同发展对企业创新和国家经济发展的影响基础上,以沪港通为例进行回顾和总结,分析了大力发展沪港通对于推动我国企业创新和经济发展产生了哪些积极影响,未来又面临哪些挑战,并提出有针对性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5.
自苏联解体以后,中亚地区成了国际社会瞩目的焦点.作为曾经的苏联国家的一部分,目前该地区充满矛盾.地区内的两个大国--哈萨克斯坦和乌兹别克斯坦选择了不同的发展战略,导致了有趣而充满分歧的结果.取得独立后,哈萨克斯坦选择开放它的经济,而乌兹别克斯坦政府则专注于政治稳定和完全协调发展的经济.1990年代早期,乌兹别克斯坦的策略看上去更合理且更少痛苦,而哈萨克斯坦在那时遭受了严重的经济衰退.然而,到了世纪之交,哈萨克斯坦的经济表现远远超过了它的邻国.本文的目的是分析和比较哈萨克斯坦和乌兹别克斯坦独立早期所选择的两种不同的转型战略,以及评价未来几年里这两种战略的前景和它们所隐含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特朗普政府推出“印太战略构想”是为了应对世界大变局,替代奥巴马政府“亚太再平衡”战略和保持有利于美国的地区战略平衡。其主要特点包括:在“有原则的现实主义”和“美国优先的国家安全战略”指导下,加强印太地区联盟和伙伴体系;构建“美日澳印四边形安全合作机制”;形成有利于美国的印太地区经济关系。特朗普政府“印太战略构想”将增加美国联盟体系的内在矛盾;美日澳印四边形安全机制面临印度弱角问题;“印太战略构想”目标与财政资源不相称;战略目标之间自相矛盾。特朗普政府“印太战略构想”将进一步增加中美关系的复杂性和竞争性;向美国的盟国和伙伴国发出错误信号;有利于日本加强自身军事实力和扩张海权势力范围。  相似文献   
17.
吴怀中 《现代国际关系》2018,(1):13-21,62-63
安倍政府印太战略的形成有一个逐步演进和明确化的过程,基本成型于安倍政府宣示的“自由与开放的印太”战略构想,背景是其“亚太战略”受挫、印度洋地缘板块抬升、中美战略态势更新等。其战略的主要目标有三:政治层面上维持西方主导的国际规则和地区秩序;经济上确保日本利益,对冲中国“一带一路”倡议;安全上主要是保障海洋秩序和海上通道自由,制约中国的实力拓展。实施办法则是以日、美、澳、印间的双多边合作为平台,综合采取政治、经济及安全等各种举措。安倍政府通过深耕日印、引美入“群”、补齐多边、宣介推广来促进其印太战略,态度在相关四国中积极而突出。日本推动印太战略创新面临挑战与不确定性,中国对此应加大引领、趋利避害,塑造有利于中国新时代发展所需的良好环境。  相似文献   
18.
This article examines the rise of resilience discourses in EU foreign policy. The European Union Global Strategy (EUGS) refers to building state and societal resilience in its neighbourhood as one of the key strategic priorities of the EU. This article argues that the discourse of resilience that permeates the EUGS chimes well with a pragmatist turn in social sciences and global governance. The EUGS introduces resilience-building alongside an emphasis on flexibility, tailor-made approaches and the need for local ownership, capacity-building and comprehensiveness. More importantly, the new EUGS proposes “principled pragmatism” as a new operating principle in its foreign policy. While this might suggest a more pragmatic EU foreign policy, a closer examination of the EUGS discourse reveals significant tensions between a pragmatic and a principled foreign policy, which undermine the added value of resilience-building as a new foreign policy paradigm.  相似文献   
19.
中国新闻出版业向东盟"走出去"极具重要性,但当前存在受文化差异影响较大、出版单位文化创新能力较差、人才缺乏和认识上的不足等方面的问题。在政策支持进一步加强、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成等有利条件下,应充分响应国家相关政策,增强向东盟"走出去"的主动性;发挥广西的平台作用,增强新闻出版整体实力;增强新闻出版业"走出去"的能力;加强新闻出版人才培养;为新闻出版业"走出去"提供法律和机制保障。  相似文献   
20.
鲁义 《东北亚论坛》2008,17(1):8-13
最近几年,由于日本和朝鲜在绑架日本人问题上严重对立,使得原本紧张的两国关系更是雪上加霜。日朝两国在绑架问题上坚持各自立场,最根本的分歧在于双方在政治、安全和战略利益方面的巨大差异。日本方面热炒绑架问题,可谓是一石两鸟。日本以防范"来自朝鲜的威胁"为由,不断强化日美同盟和增加军事实力,使军事能力在国家发展战略中的位置和作用不断提升。同时,绑架问题还是日方手中最为重要的筹码,在日朝关系正常化谈判中可以与朝方抗衡,甚至可以对冲朝方提出的"清算殖民统治的历史,进行赔偿"的要求,争取谈判主导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