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61篇
  免费   15篇
各国政治   57篇
工人农民   9篇
世界政治   14篇
外交国际关系   54篇
法律   460篇
中国共产党   39篇
中国政治   78篇
政治理论   105篇
综合类   1060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7篇
  2021年   43篇
  2020年   62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0篇
  2016年   14篇
  2015年   22篇
  2014年   88篇
  2013年   76篇
  2012年   89篇
  2011年   125篇
  2010年   157篇
  2009年   150篇
  2008年   150篇
  2007年   158篇
  2006年   151篇
  2005年   169篇
  2004年   137篇
  2003年   104篇
  2002年   53篇
  2001年   48篇
  2000年   36篇
  1999年   6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7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社会主义新农村养老保障探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新形势下,传统的农村养老体制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和机遇,因此在巩固传统的家庭养老方式的同时,逐步建立和完善多样化的农村养老保障体系势在必行。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契机下,有必要探索出一条多层次、灵活多样的农村养老之路;发挥个人、家庭、政府、社会的协力,最终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乐”这一夙愿。  相似文献   
72.
乡村振兴要以制度建设为基础,以完善农地"三权分置"制度为契机,以城乡融合体制机制创新为支撑,以"活业、活人、活村"为路径。土地制度是实现乡村振兴的根本制度,三权分置是搞活乡村经济的制度设计,乡村治理是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总抓手。乡村振兴制度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城乡二元结构"是农民获取城市权利的障碍,土地"二元制度"是导致乡村失去发展权的根源,农村"宅基地制度"是制约农民发展权的瓶颈。乡村振兴制度建设的基本路径是:为乡村振兴建设提供规划安排,为乡村振兴用地提供制度支撑,为乡村振兴资金提供政府投入保障,为乡村振兴社会稳定提供安全秩序。  相似文献   
73.
柴奕 《理论与改革》2020,(3):182-188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标志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进入了体系建构的发展阶段。党领导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进程体现着从制度建设到体系建构的发展,制度一项项建立起来是体系建构的先决条件,体系建构着眼于制度间的衔接和整合,是制度的整体效能得以彰显的必然要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建设伴随新中国的成立而开启,伴随改革开放创新实践而开展,伴随进入新时代而完善。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新时代实践,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提出了体系建构的新任务。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深刻认识制度体系建构的极端重要性,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形成新的思想认识,作出了新的战略部署。全会通过的《决定》从多个方面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建构的重大战略思想。  相似文献   
74.
认罪认罚从宽试点制度中无论是原则性的证据规则还是具体性的证据规则都存在很多问题,严重影响了认罪认罚从宽制度的有效实施。新修改的《刑事诉讼法》对认罪认罚从宽制度予以确认,但是对其涉及的特殊性的证据规则鲜有涉及。认罪认罚从宽制度的证明标准应采取定罪证明标准与量刑标准相互区分的双阶标准,以充分体现认罪认罚从宽案件的特殊性。认罪认罚从宽制度中的具体性证据规则,包括侦查阶段重点重构有关保障认罪自愿性的取证规则;起诉阶段的具体性证据规则突出认罪认罚的量刑合意证据规则;审判阶段的具体性证据规则要体现事实审查和自愿性认罪的双审查具体性证据核查规则以及认罪撤回的证据规则。在认罪认罚从宽制度中的证据规则的立法路径上,必须考虑中国审判为中心的诉讼制度改革的要求,将证据性规则与程序性规则,将实体性证据规则与程序性证据规则有机统合在认罪认罚从宽制度的文本中。  相似文献   
75.
This article considers the immediate forces influencing China’s food system and food security. By immediate is meant events of the reform period, from the late 1970s to 2008. It begins by asking the question that has preoccupied specialists since the publication of Lester Brown’s Who Will Feed China? in 1995: How much arable land does China have? Is that land area sufficient to insure grain sufficiency? To insure food security? The article focuses on the human pressures on the food production environment, and then treats the effects of socioeconomic change: land, air, and water degradation. The core of the article examines six responses of the state to both perceived and actual environmental stressors: policy restricting arable land conversion, China’s one-child policy, investment in irrigation systems, the South–North Water Diversion Project, large-scale afforestation and reforestation campaigns, and the program to convert marginal agricultural lands to forests and grasslands.  相似文献   
76.
在区域经济利益协调机制的建设进程中,政府是推动区域合作的组织机制,具有内生动力功能的是市场机制.在泛珠三角和东盟区域经济合作处于初始阶段的约束条件下,评价和激励机制对象应该主要针对区域合作中的地方政府,如果缺乏政府间的协调机制,市场经济的利益最大化和资源配置规律决定双方区域经济合作的发展结局可能是差异性发展和掠夺性竞争.促进泛珠三角与东盟的区域经济合作,必须注意避免无序竞争,扩大区域市场范围,确立利益协调机制与政府规制的边界,从而降低区域交易成本.与此同时,尤其需要制定与实施带有路径依赖性质的制度安排:规则约束机制、信息合作机制、绩效激励机制、利益补偿机制.  相似文献   
77.
本文对中东欧国家自1989年以来发生的后社会主义制度转型进行了理论和现实的阐释,考察了其历史特性,批驳了该地区已经在制度上成为完全成熟的市场经济体的论点,而认为中东欧国家在转型方面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文章强调,后社会主义市场转型进程不会呈直线型发展.在现实社会主义经济体的市场改革与后社会主义市场转型之间存在着巨大差异.只有在更加精确地确定目标,同时不是将制度转型当作是自我实现的目标的前提下,不同国家在不同程度上才会取得更好的转型绩效,否则会朝相反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78.
个体在青春期的发展任务是建立良好的自我同一性,而自尊的高低对于青少年自我概念和自我认同的形成起着关键作用。因此,社会工作者开展青少年服务的重点是帮助青少年提升自尊感。生态系统理论作为社工介入的理论依据,强调社工要以整体的视角分析问题,从个体与周围环境的互动入手,使服务对象与其所处的系统之间达到平衡协调。在实务工作中,社工可以从微观系统、中间系统、外部系统和宏观系统等多个层面进行干预,协助青少年提升个体自尊,强化其社会适应能力。  相似文献   
79.
现代民族国家诞生于欧洲的特殊历史背景下,其背后是民族主义的竞争逻辑,因此它亦拥有巨大的国家动员能力。近代时期,东亚三国之要务在于建成现代民族国家以抵御外侮,但唯有日本获得成功,中韩两国均遭遇重大挫折。思想观念上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中韩两国与日本传统公私观的不同。在思想与政治上受到中国巨大影响的朝鲜王朝,其超越狭隘民族意识的儒家"天下为公"思想使其在现代民族国家和现代国际体系的竞争逻辑面前表现出诸多不适应。但这种看似具有时代局限性的普遍主义思想,或许却能够为解决今天东亚地区的各种悬案提供一些思想资源,成为新的国际关系形态的指导精神。  相似文献   
80.
ABSTRACT

Expanding access to credit remains a key central government strategy for promoting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and livelihood diversification in south India and more widely. Smallholders borrowing from multiple credit sources are faced with obligations in addition to financial repayment. Available evidence on the consequences of indebtedness extending beyond monetary debt and its influence on vulnerability is incomplete in important ways. This paper presents an integrated vulnerability framework and illustrates the framework through case studies of three pairs of smallholder clients and credit sources. Using process-tracing and progressive contextualization methods, this paper shows the diversity of feedbacks that shape indebtedness and provides examples of social-ecological consequences. Unpacking these consequences in individual cases demonstrates indebtedness as an important root cause of vulnerability, which is in contrast to an examination of proximate causes, such as credit policy or temperature, that is the focus of a large share of scholarship. The paper shows that different credit sources are associated with different sets of obligations, leading to varied livelihood and agricultural consequences. Suggesting ‘credit stacking’ as an important adaptation strategy and research agenda item, the paper makes a plea for careful analysis of the conditions when credit is a factor in adaptive capacity and indebtedness of vulnerability.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