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93篇
  免费   60篇
各国政治   85篇
工人农民   94篇
世界政治   98篇
外交国际关系   290篇
法律   549篇
中国共产党   54篇
中国政治   223篇
政治理论   295篇
综合类   865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1篇
  2022年   20篇
  2021年   36篇
  2020年   61篇
  2019年   56篇
  2018年   66篇
  2017年   83篇
  2016年   73篇
  2015年   50篇
  2014年   140篇
  2013年   272篇
  2012年   166篇
  2011年   186篇
  2010年   153篇
  2009年   205篇
  2008年   185篇
  2007年   205篇
  2006年   138篇
  2005年   112篇
  2004年   97篇
  2003年   86篇
  2002年   53篇
  2001年   53篇
  2000年   25篇
  1999年   8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1篇
  198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55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49 毫秒
41.
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和社会发展使中国社会结构、社会特征发生了深刻变化,社会基本态势已从稳定态向亚稳定态转变.传统社会管理模式的粗放、被动、无序、低效、线性、一维等方法已经远不能适应社会结构的变化.基于“适切”原则的社会管理模式应在社会信仰、协商机制、基层建设、问责制度和网络舆情等方面进行全面转型和创新.  相似文献   
42.
Abstract

While many studies have identified an association between social class and economic preferences, we know little about the implications of changes in class location for these preferences. This article assesses how social class and intra-generational class mobility affect economic preferences drawing on longitudinal data from the British Household Panel Survey. In doing so, the article adopts a post-industrial perspective that considers horizontal and vertical class divisions. Even when time-invariant characteristics of individuals are kept constant (through fixed-effects estimation), it is found that both vertical and horizontal class location explain economic preferences. Thus, these estimations suggest that social class moulds preferences, even when accounting for factors that can lead to selection into classes. Moreover, people who change classes hold different economic preferences than their peers in the class of origin, but do not completely assimilate into their class of destination. This implies that growing intra-generational class mobility could undermine the class basis of political conflict.  相似文献   
43.
随着社会变革的加速,乡土社会步入了高风险阶段。面对自然或人为引起的乡村重大事件,作为掌舵人的农村基层干部,其应对成效如何、受制于哪些因素,相关问题需要做深入探讨。实证研究表明,在处置乡村重大事件过程中,基层干部个人的价值取向、能力禀赋乃至个性特征直接影响着应对成效;同时,乡土环境、制度环境对基层干部的应对成效也有着较大影响。  相似文献   
44.
When does a country's social structure foster the development of territorialized party systems? This article argues that electoral geography – defined as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the geography of social diversity and electoral rules– is key to answering this question. I make two claims: first, the impact of geographically concentrated diversity on party system territorialization depends on the proportionality of electoral rules. Second, the types of geographic cleavages (ethnic versus economic) and whether they are overlapping or cross-cutting also affects the likelihood of party system territorialization (conditional on the electoral system). I test these claims with an original dataset measuring party system territorialization in 382 elections across 60 countries that also includes comparable cross-national measures of different types of geographically concentrated diversity (language, race, religion and income). The main conclusion is that proportional electoral systems and cross-cutting cleavages can act as a powerful constraint on the translation of territorial ethnic cleavages into territorialized party systems.  相似文献   
45.
在我国改革开放的进程中,体制和机制的创新是至关重要的。创新涉及到人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文化导向等一系列制约因素。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重人伦轻科技、重群体轻个体、重一统轻发展、重权威轻后生的价值观对创新具有一定的制约作用。  相似文献   
46.
康爱霞 《学理论》2012,(26):110-111
语言的使用不仅因情景、地域的不同而变异,也因各种社会因素的不同而发生变化形成变体,因此翻译是与社会实际紧密联系的,其功能就是要服务于社会,因此翻译存在的理据不是语言的差异性,而是语言的社会性。  相似文献   
47.
赵旭 《法学杂志》2012,(7):147-151
格老秀斯法权思想是人类思想的精华代表。作为国际法的奠基人,格老秀斯法权思想包含自然法、国际法和万民法内容,为17世纪之后世界秩序的构建制定了法律框架。格老秀斯代表作《战争与和平法》和《海洋自由论》即已凸显了法律的人本化因素。本文通过探讨格老秀斯法权思想中的自然法和国际法理论,分析格老秀斯法权思想中所表现的人道主义、正义、自由、道德和普世主义等人本化因素的内容,为当前中国社会的转型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8.
我国社会组织参与社会管理的现实性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改革开放后,我国社会结构发生变化,国家社会由一体化向二重化发展,社会呈现多样化,政府在社会管理中覆盖面窄、手段僵硬、效率低下的特点已不能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急需转变社会管理方式。新时期下的社会组织获得蓬勃发展,它自主、自律、民间、灵活、高效、贴近基层的特点能够弥补市场和政府在公共领域的不足,符合我国政府职能转变的要求,将社会组织引入社会管理,能够实现政府和社会资源配置的最优化,最大程度地保障公民权益。  相似文献   
49.
基于北京市流动人口家庭户调查数据,运用Logistic回归方法分析影响在京流动人口留京意愿的主要影响因素。实证数据表明,是否拥有住房和在京时间是影响流动人口留京意愿的关键因素。而是否有配偶对流动人口留京意愿的影响并不显著。此外,城市适应作为影响流动人口留京意愿上的作用并不十分显著。尤其是生活水平满意度和社会接纳状况对流动人口的留京意愿的影响均不显著。  相似文献   
50.
社会认同价值指向直接规约着社会整体的凝聚与集体意义的归属。管窥中西社会认同价值指向,不难发现,中国社会认同价值指向表征的是忠孝推演下的纵向价值指向、家国同构下的单向价值指向与威权政治下的身份价值指向。西方社会认同价值指向表征的是"人—人"关系下的横向价值指向、"上—下"对接下的双向价值指向与"法—情"结合下的契约价值指向。中西视境的当代省思表明,当代中国社会认同价值指向要从纵向依附转向横向平等、单向基点转向双向责任、身份观念转向契约逻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