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99篇
  免费   26篇
各国政治   129篇
工人农民   12篇
世界政治   92篇
外交国际关系   105篇
法律   198篇
中国共产党   27篇
中国政治   54篇
政治理论   116篇
综合类   292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15篇
  2021年   25篇
  2020年   48篇
  2019年   30篇
  2018年   33篇
  2017年   41篇
  2016年   37篇
  2015年   19篇
  2014年   49篇
  2013年   139篇
  2012年   65篇
  2011年   72篇
  2010年   61篇
  2009年   70篇
  2008年   69篇
  2007年   42篇
  2006年   55篇
  2005年   35篇
  2004年   35篇
  2003年   27篇
  2002年   22篇
  2001年   15篇
  2000年   15篇
  1999年   3篇
  198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2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乡村混混与村落、市场和国家的交互作用,以及由此带来的一系列政治社会现象,构成我们深化理解乡村社会性质和乡村治理基础的新视阈。一方面,乡村性质决定了混混群体在与村落、市场和国家三者的互动中,表现出不同的群体特征、行为逻辑和生命轨迹。另一方面,乡村混混等农村灰色势力又构成了乡村治理的非正式的基础,影响乡村治理的诸多层面,从而构成了乡村治理的非正式的基础。  相似文献   
32.
Based on research carried out by INTRAC (International NGO Training & Research Centre) in 2006–2007 in four countries of Central Asia for Oxfam–Novib, the article investigates NGO networks and their international links in the context of current theory on civil society and global civil society. Three case studies of NGOs working in service delivery, community development and free media are examined to show the diversity of aims and the potential and challenges of networking in the region. Civil society advocacy at national and international levels is analysed with a fourth case study on the campaign conducted in Kyrgyzstan against joining the World Bank's Highly Indebted Poor Countries programme. This example shows a more radical, alternative mode of civil society activism. The article emphasizes the importance of national- and regional-level networking and poses the question of whether NGOs in Central Asia can shift from their current positions on the periphery of global movements and debates.  相似文献   
33.
金融危机下中东欧转型模式再评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兴市场国家经济与政治体制转型是转型问题研究的焦点,而中东欧国家的转型模式也作为一个范例持续得到来自理论和实证研究上的关注.本研究以金融危机发生、演化为背景,旨在检测金融危机背景下中东欧国家的整体经济表现与金融市场表现,并通过分析对国际学术界公认的"转型优等生"中东欧国家的转型模式进行再评估和反思.  相似文献   
34.
多重三边关系影响下的中亚地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作者通过总结和分析中亚的态势,提出在中亚存在的多重三边关系.首先,作为中亚区域的核心三角关系:例如在上海合作组织框架下的中亚国家、俄罗斯、中国三边关系; 其次,跨欧亚区域的三边关系,包括俄罗斯、欧洲、中亚国家,其中包含俄罗斯、中国、印度等国家; 第三,全球层面的三边关系,例如:俄罗斯、美国、中国的关系,俄罗斯、欧洲、美国的关系.从长远来看,中亚地区内部的多元化以及外部的多样化共同深刻地影响这个区域的发展.作为中亚外部环境的基本形式,三边关系应以尊重国家基本安全利益为目标,并考虑在不可避免的合作与竞争的外部行为过程中采用共同的价值标准.  相似文献   
35.
近年来,中亚地缘政治结构出现重大变化,传统地缘关系被打破,新的地缘政治格局尚未完全形成.中国、俄罗斯由于自身实力的变化,以及各自在中亚目标存在异同,双方在中亚形成既融合又竞争的态势,而作为中俄在中亚共同的平台――上海合作组织,同样也面临着复杂的发展前景.随着时间的推移,不可确定因素的增加,中亚可能成为更复杂的"舞台".  相似文献   
36.
由于各种原因,中俄对中亚的政策有很大的不同,但双方应考虑到彼此动机的差异.鉴于这两个大国都有志于中亚的稳定,而中亚的稳定又有赖于双方旨在刺激中亚经济发展和消除中亚贫困的共同努力,因此中俄有可能、也有必要协调双方在中亚的利益.上海合作组织也能在一定程度上作为协调中俄之间、以及中俄与中亚各国间利益关系的体制框架.  相似文献   
37.
苏联解体20年后,几乎所有的前共产主义国家都程度不同地完成了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然而,仍然有些转型国家在这一进程中落在后面,其中就有前苏联的5个中亚加盟共和国.对于这些既不同于俄罗斯和东欧,更不同于西方发达国家的国家来说,实现转型没有明显的参照模式.本文的目的就是分析在东亚地区取得成功的"发展型政权"是否也能够为中亚经济体的发展提供一个参考模式.  相似文献   
38.
恐怖组织的认同构建过程可分为三个阶段:个体恐怖分子在群体中找到自我、组织内部同一性的构建以及组织一致对外的恐怖主义活动。在整个认同构建过程中,始终贯穿着恐怖组织内外群体文化融入策略选择的矛盾,具体表现为:第一阶段,潜在恐怖分子在主流文化中认同受挫,转而寻求加入恐怖组织。第二阶段,恐怖组织以自身所处的宗教文化为基础,构建其组织文化,并积极通过各种方式加深组织成员对这一文化的认同,但与此相对,恐怖组织外群体却很难认同其组织文化。第三阶段,恐怖组织内外群体文化融入策略选择的矛盾持续激化,最终导致恐怖组织采取一致对外的恐怖主义活动。通过“伊斯兰国”作为案例,对上述恐怖组织的认同过程进行分析后发现,“伊斯兰国”的“成功”是与其“成功”的文化融入策略密切相关,而其在阿富汗的受挫,在很大程度上也是由于文化融入策略“失当”所导致的,即“伊斯兰国”在阿富汗不但无力完成与塔利班的竞争,而且无法解决组织面临的跨文化冲突问题。因此,在打击“伊斯兰国”等暴恐极端势力时,关注文化融入策略的影响并有针对性地采取对策,具有重要意义和价值。  相似文献   
39.
This article is an analysis of the changing role of research on local governments in Central and Eastern Europe (CEE) within mainstream European studies. It refers to dependency theory (Wallerstein, Prebish) as applied to scientific research. It classifies CEE as being in the semi-periphery of academic research. The empirical analysis consists of two parts: (1) qualitative review of the most important of the comparative studies of European local governments. It includes a discussion on the role of local governments and researchers from CEE in these studies; (2) quantitative based on an analysis of articles published in international journals and citations for those articles in Scopus. The analysis covers 14 countries (all new member states who joined the EU from 2004 onwards, plus the Balkan countries: Albania, Macedonia, and Serbia).  相似文献   
40.
《Communist and Post》2019,52(3):187-195
This paper attempts to explain the process of institutional transition of post-communist countries applying conceptual framework proposed by D.C. North, J. J. Wallis, and B. R. Weingast. The first part of the article is devoted to outline the theory of North, Weingast, and Wallis. The second part the theory is used to analyze transformation processes in post-communist countries. An important conclusion of this paper is that cultural, religious and historical factors have crucial impact on formation of new coalitions of elites in the transitions countries. In the countries where Western values were present the transfer of the market and democratic formal institutions was easier. Also, the process of transformation was strongly influenced by external factors, especially the prospect of integration with the European Union, which encouraged elites to take action that benefited the opening of both political and economic markets. These observations suggest that, in general, the success of transformation in transition countries did not depend on the intentional actions of ruling elite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