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278篇 |
免费 | 1篇 |
专业分类
各国政治 | 57篇 |
工人农民 | 3篇 |
世界政治 | 11篇 |
外交国际关系 | 32篇 |
法律 | 27篇 |
中国共产党 | 2篇 |
中国政治 | 9篇 |
政治理论 | 42篇 |
综合类 | 96篇 |
出版年
2023年 | 1篇 |
2022年 | 2篇 |
2021年 | 2篇 |
2020年 | 4篇 |
2018年 | 6篇 |
2017年 | 5篇 |
2016年 | 4篇 |
2015年 | 4篇 |
2014年 | 15篇 |
2013年 | 40篇 |
2012年 | 15篇 |
2011年 | 23篇 |
2010年 | 37篇 |
2009年 | 31篇 |
2008年 | 23篇 |
2007年 | 13篇 |
2006年 | 18篇 |
2005年 | 16篇 |
2004年 | 9篇 |
2003年 | 5篇 |
2002年 | 4篇 |
2001年 | 1篇 |
2000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27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61.
周海生 《山东行政学院学报》2009,(4):25-27
信息管理是处置公共危机的关键环节。经过近年的发展,我国危机信息管理体制初步确立,传媒在危机信息传播中的作用得以优化,公共危机信息管理制度化水平逐步提高,公众公共危机意识在危机频仍中得到加强。但公共危机信息管理传播体制仍未尽合理。信息共享问题仍未解决,信息系统建设滞后于政府危机管理的需要。因此需进一步完善信息管理制度,健全危机信息保障资源配置系统,从组织制度和技术上提高公共危机信息系统整体应急反应能力.发挥专业人才和技术的作用。 相似文献
62.
苏联解体之后,俄罗斯的社会政策保持了基本的连续性。尤其是叶利钦之后的俄罗斯,政府对社会保障和改善民生进行了巨大的投入,居民收入的增长和生活的改善非常明显。经济危机爆发之后,俄罗斯反危机政策更是赋予了社会政策以特别的使命,不仅缓解了危机的烈度,也起到了社会稳定器的作用。俄罗斯社会政策解决了国家长期发展需要面对的两个重要问题:一个是国家长期发展的人力资本积累问题,另一个是社会扩大再生产的可持续性问题。 相似文献
63.
关于建立谈判制度处置警务危机事件的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梅建明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21(1):55-61
警务危机谈判制度是指警察部门通过使用经过特殊训练、具有特殊技能的警察以解决劫持人质、自杀等事件的工作模式。建立警务危机谈判制度的目的是减少人的生命损失。通过谈判,可以为解决危机赢得时间、获取情报、平息现场紧张气氛。当前实际部门在处理人质危机时采取的做法存在较多的问题。谈判不是妥协。谈判制度的灵活性体现了以人为本的价值理念。 相似文献
64.
行政伦理建设是危机管理中政策制定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行政伦理的建设情况直接关系到危机管理中政策制定的效率和质量,从而影响应对危机的成败。在危机管理的政策制定中,加强行政伦理建设将有利于维护危机中公民和国家的利益,提高政府制定政策的效率,促进危机管理中政策制定的目标实现,以及巩固危机管理中政府的权威和提高政府的公信力,因此,研究政策制定的行政伦理建设对危机管理具有深远的意义。 相似文献
65.
跨域危机整体性治理中的组织协调问题研究——基于组织间网络视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跨域性特征对现代社会危机治理提出了更为严峻的挑战,是世界范围内应急管理领域所面临的重要问题。本文结合现代社会,尤其是中国转型期社会特点,对现代跨域危机内涵及其特点进行归纳,进而提出了跨域危机治理中存在的碎片化问题。在此基础上,结合具体案例对当前中国跨域危机治理问题进行分析,进而着重从信息、资源维度对其整体性治理问题进行阐释,认为不同组织在信息、资源整合中存在的问题是产生跨域危机治理碎片化问题的主要原因。因此,要实现跨域危机整体性治理,必须结合中国应急管理实际,以组织间网络视角从应急管理组织层面对碎片化环节成因进行分析。在前述分析基础上,本文认为跨域危机整体性治理实现的关键在于其治理网络中信息、资源整合问题,目前管理体制条块分割现实以及由此产生的专业部门隶属不同、管理层级复杂、多头指挥而产生的协调困难是中国式碎片化问题的根本原因。最终,本文构建了跨域危机治理网络分析模型,并对碎片化环节识别、整理以及跨域危机整体性治理实现对策等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66.
Daojiong Zha 《The Pacific Review》2013,26(4):557-575
This paper explores the causes for China's change of policy from silence to making public demands that Indonesia do more to protect its ethnic Chinese population in the wake of the riots in Jakarta and other parts of Indonesia in May 1998. First, China saw it in its own interest to minimize potential damages to its state-to-state ties with Indonesia, allowing as little room as possible for Taiwan to exploit in the long-lasting China-Taiwan diplomatic rivalry. Second, Indonesia, in spite of its domestic problems, remains a country of significance to China in regional issues like the South China Sea disputes. Third, China needed to retain its reputation as a responsible actor in the process of regional economic crisis. Finally, the loyalty of the Indonesian Chinese to China continues to be a question and China could further weaken that loyalty if it contributed to the worsening of their predicament. In short, China may have wished to maximize its possible gains and minimize the potential risks through its action over the May riots. 相似文献
67.
《国际相互影响》2012,38(3):213-235
This paper presents the dataset developed from an NSF-supported project on reconceptualizing borders through the use of geographical information systems (GIS). After presenting an overview of the 301 contiguous land borders which were remeasured in terms of ease of interaction (opportunity), and salience/importance (willingness), the dataset is used to revisit hypotheses dealing with territory and borders, specifically four hypotheses developed by Brecher and Wilkenfeld (1997) from their International Crisis Behavior (ICB) project. The results support the design and purpose of the GIS project of reconceptualizing borders, which breaks away from the dichotomous characterization of states as contiguous or non-contiguous in order to examine the "nature" of borders. Our results do not fit the expectations of the "standard" adversarial proximity conflict model, and demonstrate that the border reconceptualization presented here can be used to investigate a number of related questions in the study of international politics involving both cooperative processes as well as conflictual ones. 相似文献
68.
全球金融危机下东亚货币金融合作的路径选择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当前的"美元体制"在今后相当长时期内具有可持续性.正是在布雷顿森林体制和"美元体制"下,东亚各经济体的工业化和经济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功,成为"美元体制"的主要受益者和支撑者,也自然成为全球金融危机的主要受害者.现阶段的东亚货币金融合作巴经取得了一定进展,但东亚各经济体尚不具备推进国际货币体系改革的能力;同时,东亚货币金融合作应改变应对危机的实用主义哲学,以促进区域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为目标进行更加长远的路径设计,在区域整体层面和局部层面两个层次上加快货币金融合作的深化发展.在此过程中,人民币国际化战略的实施将使中国在区域货币金融合作中占据较为有利的地位,但其能否成功一方面取决于中国经济结构能否进行顺利的调整,使中国成为能够替代美国的区域内最终产品市场的提供者,另一方面也取决于中日两国能否比较顺利地开展汇率政策的协调与合作.东亚地区复杂的历史、文化、政治和社会背景等因素,决定了该地区难以出现"一家独大"式的货币合作模式.因此,中日两目的协调与合作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东亚货币金融合作的未来. 相似文献
69.
日本对能源危机的应急管理——以第一次石油危机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日本面对战后第一次国家危机,先是组建应急管理机构,以此为基础,从行政号召、政府指导和法律管制等层面制定了诸多措施,并很快形成了具有"防火墙"作用的应急管理体系。该体系为调整危机状态下的国家权力、公民权利以及国家权力与公民权利之间的各种能源经济关系,充分发挥行政、法律对社会无序状态、紧急状态的防范和矫正功能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在应急危机管理中,日本政府所发挥的6大能效,也为日本从无预防性的应急管理向未雨绸缪的预防管理转型提供了极为宝贵的心理储备、经验借鉴和制度遗产。 相似文献
70.
宋青青 《山东行政学院学报》2009,(4):58-60
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我国成功应对亚洲金融危机和源自美国的全球性金融危机带来的严峻挑战,国民经济一直保持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事实表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具有巨大的优越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优越性主要体现在;坚持社会主义的基本经济制度,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坚持强有力的宏观调控,坚持共同富裕的奋斗目标。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