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7篇
  免费   1篇
工人农民   3篇
世界政治   2篇
法律   39篇
中国共产党   1篇
中国政治   6篇
政治理论   4篇
综合类   53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8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10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6 毫秒
81.
由于寻衅滋事罪与其他犯罪在构成要件上存在一定程度的重合,其行为方式“强拿硬要”与抢劫罪、敲诈勒索罪的手段行为区分并不明显,因而在司法实践中往往对其难以把握,造成了执法上的一定困难。但寻衅滋事罪之“强拿硬要”在主观犯意、客观罪责上与侵财型犯罪存在显著区别,所以,对其进行认定时应当遵循主客观相统一的原则,同时还应考量该行为情节程度上的入罪限制。  相似文献   
82.
阿尔都塞的文艺观是其意识形态理论的自然结论:先于个体存在的意识形态,通过各类意识形态国家机器,以渗透的方式内化成个体思想和行为,这一过程可归结为意识形态对主体的围困;与意识形态保持着一定距离的文艺,以艺术变形的手法对意识形态的虚幻性、欺骗性进行质疑和揭露,从而将主体从意识形态的支配中解放出来,这一阶段可概括为艺术主体对意识形态的突围.具有变易和活化功能的主体性是联结意识形态和文艺的中介和轴心,构成从意识形态角度研究文艺和以文艺理想批判意识形态的理论生发机制.  相似文献   
83.
《民法典》第1064条关于夫妻债务的条款源于《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涉及夫妻债务纠纷案件适用法律有关问题的解释》,该条款原来只针对夫妻对外关系,上升为法律条文后同时适用于夫妻对内和对外关系,即“内外同一”模式。由于债权人不易了解夫妻内部情况,这种做法较易损害债权人利益,对此可以通过适当放宽债权人举证责任和强化法院职权探知予以应对。该条文从司法解释上升为法律条文时与第1089条的衔接不够顺畅,遗漏了夫妻中举债一方的举证责任,应予补充。在内容上,该条第1款和第2款都出现“共同意思表示”,鉴于该条款的法理基础是《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若干问题的解释(一)》第17条,建议将第1款的“共同意思表示”解释为签订合同的民事法律行为,将第2款的“共同意思表示”解释为表见代理。此外,条文中的夫妻“共同生产经营”的含义具有不确定性,建议对其进行目的性扩张解释。  相似文献   
84.
保护规范理论的引入不仅关乎原告资格的确定,因为与实体法上的公权利相勾连,其如何适用直接关涉个人权利在公法中的析出路径与范围。就保护规范理论本身而言,其将权益基础限定为公法,使得主观公权利难以识别;其意在行政法内部建立独立的权利义务体系,无法有效应对公私法交织融合的现实;反射利益理论对解决滥诉有益,但也为将权利解释为利益提供了理由。出于我国行政诉讼制度产生于经济政治改革之下的权力监督背景、基本权利条款司法辐射功能缺失等原因,保护规范理论在我国的适用中产生公权利析出范围过窄等现象。批判本土标准不确定性的论者,实际上是没有对本土实践展开充分的理论塑造。我们应该在借鉴保护规范理论权益实定化路径的同时,结合本土已有的要件化判断实践,将原告资格的实定法基础拓展至私法,并增加因果关系要件作为判断辅助。  相似文献   
85.
正当防卫之司法冷遇,在一系列典型案例的影响下似乎逐步走向缓解,为了避免激活正当防卫制度适用成为“昙花一现”的实践风潮,需要在正当防卫理论上实现刑法与刑事诉讼法的积极对话。近期认定正当防卫的典型案例中,控方均主动承担了正当防卫的证明责任,就我国刑事诉讼的实际样态而言,这的确是更加合理的选择。囿于犯罪论体系的先天不足、主观性事实的证明难度以及对书面证言的依赖,正当防卫之证明绝非易事,需要探索足以长期、有效助力于激活正当防卫制度适用的证明模式。有效兼顾经验法则与证据规则、指引实体要件之程序推进的“整体主义”证明模式即是可能之选择,在正当防卫的证明过程中,需要注重经验法则与“概括”的合理运用,形成“环环相扣”的证明而非强求“印证”,并容纳产生合理怀疑的多元化形式。  相似文献   
86.
The present study examine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articipation in sports during adolescence and physical activity and subjective health in young adulthood. A sample of 8,152 (males = 50.8%, females = 49.2%) adolescents from the National Longitudinal Study of Adolescent Health were used. Results of the study showed that participating in an organized sport during adolescence was associated with higher levels of physical activity and better subjective health during young adulthood after controlling for participation in general physical activities (e.g., jogging, biking, skateboarding) during adolescence. Participation in sports during adolescence was associated with more positive self-beliefs 1 year later that, in turn, were associated with higher levels of moderate to vigorous physical activity and better subjective health 6 years later. Results suggest that positive self-beliefs partially mediat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adolescents’ participation in sports and two health outcomes in young adulthood: moderate to vigorous physical activity and subjective health. Findings highlight the utility of youths’ participation in organized sports for promoting healthy outcomes. Implications for policy and practice are discussed.
Tonya DodgeEmail:

Tonya Dodge   is an Assistant Professor at Skidmore College. She received her Ph.D. in Social/Personality Psychology from The University at Albany. Her primary research interests include the effect of sports participation and physical activity on adolescent health and development. Sharon Lambert   is an Assistant Professor at The George Washington University. She received her Ph.D. in Clinical and Community Psychology from University of Illinois at Urbana-Champaign. Her primary research interests include development and course of depressive symptoms in urban youth, the role of the neighborhood context in adolescent development, and school-based prevention.  相似文献   
87.
王亚新 《证据科学》2014,(1):120-127
本文考察了举证责任的基础概念、一般理论及目前我国民事诉讼制度对这些概念理论的接受状况或程度,在此基础上展示举证责任倒置和减轻在我国民事立法上及司法实务运作中的种种形态。本文不强调定义的精确和理论的新颖,而着力于尽可能紧扣我国民事审判实务的具体场境,去尝试系统地整理相关的基础知识。  相似文献   
88.
意思表示错误之撤销与相对人的信赖保护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朱广新 《法律科学》2006,24(4):114-120
意思表示错误之撤销而产生的赔偿责任在性质上属于信赖责任。信赖责任建立在受损的合理信赖之上,其构成要素为显然的意图或事实、信赖行为、善意与可归责性。二者均具有信赖保护功能,信赖责任在思维重心与归责基础上明显不同于缔约上的过失责任。信赖责任的赔偿范围以信赖利益为限,当信赖利益大于期待利益时,以期待利益的数额为限。《民法通则》第61条和《合同法》第58条将意思表示错误之撤销而产生的赔偿责任规定为一种缔约上的过失责任,存在明显缺陷,非常不利于对相对人的信赖保护,应予以修正。  相似文献   
89.
本文从病历的内容、形成等来区分病历所有权的归属,笔者将病历分为三部分:客观部分、主观分析部分、治疗部分,分别归属于患者、医方所有、治疗部分归患医方共用的观点,并对病历的使用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90.
本文从我国《仲裁法》修改的历史背景出发,在明确了仲裁程序在《仲裁法》修改中的地位之后,以程序价值论为理论基础提出仲裁程序应通过当事人的意思自治以及仲裁庭的仲裁权两个方面实现仲裁程序的主体性价值,并以此为理论基础对我国《仲裁法》中仲裁程序的修改提出笔者的修改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