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5篇
  免费   9篇
各国政治   6篇
外交国际关系   4篇
法律   60篇
中国共产党   4篇
中国政治   35篇
政治理论   4篇
综合类   4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13篇
  2011年   17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15篇
  2005年   15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12篇
  2002年   10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6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陈玺 《法律科学》2012,(5):187-194
唐代传世文献关于告主奴仆具体身份之描述扑朔迷离,且多有彰显奴仆"家人"身份之旨趣。告主家奴、家僮、役人、从人等称谓互通的特殊现象,是唐代家庭结构深刻变化与贱民地位相对提高的真实反映,而这种变化在法律制度层面之重要表达路径,即为奴仆容隐其主原则的确立。  相似文献   
22.
卢璐 《青年论坛》2014,(2):145-148
唐代以来,在统治者扶持下,崇老崇道达到登峰造极的地步,特别是在唐玄宗时期,把道家道教推向全面发展的繁荣时期。唐玄宗也成为第一个亲自注疏《老子》的皇帝,在《御注道德真经》和《御注道德真经疏》中,玄宗以“妙本”思想为理论基础,深入分析研究《老子》中的政治理论,也就是“帝王理身”与“无为理国”思想。  相似文献   
23.
唐朝鼎盛时期 ,玄宗李隆基被王朝的富足所陶醉 ,以为天下无复可忧 ,从此深居宫中 ,专以声色自娱。李林甫以“口蜜腹剑”伎俩 ,骗取玄宗信任 ,高居相位长达 19年之久。本来 ,早在玄宗开元年间 ,社会已多积弊 ,尚未彻底清除 ,而李林甫的长期专权 ,致使社会积弊演变为极其严重的社会危机。野心家安禄山等 ,利用唐朝这种严重社会危机 ,乘机发动祸及全国的大叛乱 ,以致使唐玄宗自己落得丧失皇位、狼狈逃亡巴蜀的可悲下场 ,也使强盛的唐王朝骤然而衰。  相似文献   
24.
于法友 《行政与法》2004,(8):121-124
唐太宗所以能够纳谏有五条原因,即以人为本的价值观,以史为鉴的忧患意识,集团决策的领导体制,用贤黜佞的用人机制,容纳谏诤的高尚人格。  相似文献   
25.
中国唐诗的英文译介是19世纪中期以后才开始出现于欧美各国的文化传播现象.在此传播的过程中,旅华传教士和驻华外交官群体中的汉学家贡献尤多.其中戴维斯的<汉文诗解>有特殊的价值,弗莱彻的<英译唐诗选>则是截至目前为止发现的最早的英译唐诗专著.我国学术界对早期英译唐诗的文本和译者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其间的某些误读尚有待辨析和厘清.  相似文献   
26.
从战略高度重新审视南唐与吴越之间的战争 ,吴越始终扮演着中原盟友的角色 ,在南唐失国的过程中发挥了牵制、削弱和落井下石的作用。无锡之战后 ,杨吴失却了日后发展的战略基础 ;伐闽之战中吴越驰援福州 ,使南唐从此步入衰降的轨道 ;北周与南唐交兵 ,吴越协同进击 ,使南唐分兵作战 ,损失惨重 ;最后 ,吴越又与宋结盟 ,出兵会攻金陵 ,直接导致了南唐亡国。  相似文献   
27.
论唐五代小说的历史化倾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唐五代,小说作为新兴的体,呈现出明显历史化倾向。唐五代小说多以“记”、“传”、“态”、“录”等命名;有的作家直接取材于正史记载;小说的叙事结构、叙事时间以及采用“五见法”、“实录”法等叙事笔法,均可看出史传作品影响的痕迹;小说作家将自己的创作看作“补史之阙”的工具,并继承了寄寓褒贬、申明王道的史官化传统;他们强调真实,轻视小说创作。本从小说命名、内容构成、叙事模式、创作主旨、议论化倾向、小说理论等方面分析唐伍代小说的历史化倾向,并结合当时重史的社会风气、小说作家的史官出身、小说评论标准等方面,分析其历史化的原因。  相似文献   
28.
初唐时期统治者对天降祥瑞表现出极大的兴趣和政治依赖,受其影响不但产生了大量润色鸿业、歌颂祥瑞的表奏赋颂,而且渐渐形成了初唐诗歌"观照自然"的一种普遍的心理状态,确立雅颂文学写作的基本感发方式.在具体的景物描写以及咏物的过程中,也着重强化融和绚丽的嘉祥气氛,甚至表现民间生活的风物之美,佛寺道观的福地圣域都受到这种心态的影响.  相似文献   
29.
以广东小悦悦事件为代表的众多见危不救行为,在全社会造成了恶劣的影响,引发了社会对见危不救行为的关注。对见危不救行为是否可以纳入刑法处罚的范围、如果可以纳入刑法处罚的范围,我们应该在立法上注意什么样的问题成为当前刑法学界亟需解决的现实热点问题。本文试通过历史研究的方法,以《唐律疏议》中对见危不救行为的相关立法为切入点,并结合当今我国的实际情况,建议将见危不救行为入刑,并从犯罪客体等四个方面提出了具体的立法意见以及在立法中应注意的事项。  相似文献   
30.
张海峰 《现代法学》2012,34(3):38-44
"十恶"是隋《开皇律》确立的一个专用法律名词,法史学界一直以来重视对"十恶"内容、罪名沿革等方面的研究,但是对于"十恶"语词的由来,除少数学者有论及外,尚未有深入的分析。实质固然重要,但名称也不可忽视。十恶原是佛教名词,后来进入律典成为法律名词,因此对隋唐律典"十恶"语词来源进行深入的研究,有助于我们了解佛教对隋唐律典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