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469篇
  免费   271篇
各国政治   588篇
工人农民   148篇
世界政治   130篇
外交国际关系   689篇
法律   1338篇
中国共产党   432篇
中国政治   860篇
政治理论   589篇
综合类   2966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24篇
  2022年   70篇
  2021年   121篇
  2020年   198篇
  2019年   96篇
  2018年   86篇
  2017年   113篇
  2016年   139篇
  2015年   153篇
  2014年   495篇
  2013年   638篇
  2012年   474篇
  2011年   499篇
  2010年   522篇
  2009年   550篇
  2008年   528篇
  2007年   548篇
  2006年   565篇
  2005年   471篇
  2004年   425篇
  2003年   366篇
  2002年   251篇
  2001年   225篇
  2000年   113篇
  1999年   28篇
  1998年   12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3篇
  1988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74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41.
经济法的可诉性与经济公益诉讼制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经济法以社会本位为基本价值取向,以维护社会公共利益为根本宗旨。其在促进社会整体利益,保持国民经济健康、和谐发展方面起着其它法律部门不可替代的巨大作用。但由于经济法可诉性的缺失,其自身的价值和功能难以得到完全发挥。基于此,实现经济法的可诉性,建立经济公益诉讼制度,就成为解决和平衡经济纠纷、经济冲突的一条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242.
现代刑事法治理念在强调刑罚对社会的保护之余,更为关注刑罚对人权的保障。重刑并不必然降低犯罪的发生率,因此,轻缓刑罚观已成为当前国际刑事立法和司法领域所广为接受的新刑罚观。我国刑法对此应适当借鉴,尽快树立轻重兼顾、以轻为主的刑罚观。  相似文献   
243.
我国在20世纪90年代的民事庭审方式改革中引入了举证责任原则,庭审的对抗性由此得以增强,证据的重要地位也逐渐凸现,这就要求加强当事人收集证据的程序保障。但我国关于当事人收集证据的程序保障的法律规定是严重缺失的,这不仅严重影响了诉讼程序效用的发挥,也阻碍了我国诉讼制度的改革进程。因此应通过加快程序保障措施的法律化,构建独立的审前准备程序,扩大律师的调查取证权,设立书证、视听资料、物证提出命令制度及庭外证人证言收集制度等措施加强当事人收集证据的程序保障。  相似文献   
244.
对诉讼欺诈行为的刑事法定化考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诉讼欺诈行为具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且在现实生活中有愈演愈烈之势,仅靠民事制裁力量显然已不足以抑制其发生。因而应当将其作犯罪化处理,在刑法分则中单独设立罪名,配置法定刑,以有效遏制其蔓延之势。至于对法院因诉讼欺诈行为作出错误判决而对诉讼相对人造成损害的,应视具体情况确定是否进行国家赔偿。  相似文献   
245.
警察在干预自杀事件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杀是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面对当前日益严峻的自杀问题,警察作为维护国家安全、维护社会治安秩序、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重要力量,在多数情况下是自杀现场的第一处置人员。因此,正确认识自身在处理自杀事件中的角色,掌握恰当的干预自杀的方法与技巧,对于警察来说是极其重要的。  相似文献   
246.
建立完善社会公正保障体系是当前中国社会发展中的突出问题。文章结合党的十七大精神与工会十五大精神,从社会公正的目标与保障体系,改革完善分配制度,推进民主建设,扩大公共服务等角度,阐述对中国工会使命与作用的认识,中国工会必然要在建立完善社会公正保障体制的进程中扮演重要角色,承担起历史的重任。  相似文献   
247.
马来西亚是语言汇聚的国家,在各大族群语言中,以马来族群和华裔族群的语言接触最为明显.本文参考国内外有关华语和马来语的借用研究,采用比较的方法,进行华语借用马来语词汇以及马来语借用华语词汇的双向探讨.调查发现,华语和马来语之间的词汇互借有许多共同点,不但比较集中在闽南语和马来语,而且词汇类型也以生活化的事物名词为主,这是两种文化在复合型社会中自然交流的具体反映.  相似文献   
248.
Children of immigrants who do translations and who interpret for others using their heritage language and English are known as language brokers. Although prior research suggests that children of immigrants’ perceptions of the language brokering experience vary greatly—from feeling a sense of efficacy to feeling a sense of burden—what remains unanswered in the literature is identification of the antecedents and processes that help to explain the varying psychological experience of language brokers. Using data from a two-wave prospective longitudinal study of 256 Chinese American adolescents, the present study tested potential mechanisms that may be responsible for adolescents’ perceptions of the language brokering experience as a sense or burden or sense of efficacy. The results demonstrate that adolescents’ Chinese orientation sets in motion a family process that is linked to variations in the perceptions of adolescents’ language brokering experience. Adolescents who are more Chinese oriented have a stronger sense of familial obligation, and these adolescents are more likely to perceive that they matter to their parents. Adolescents’ perceived sense of mattering to parents, in turn, is associated positively with a sense efficacy, and negatively with a sense of burden as language brokers. Those adolescents who are less Chinese oriented have a weaker sense of familial obligation, and these adolescents are more likely to feel a sense of alienation from their parents. Adolescents’ sense of perceived alienation from parents, in turn, is associated with a sense of burden as language brokers. Implications for developing interventions for children who act as language brokers for their parents are discussed.
Su Yeong Kim (Corresponding author)Email: Email:
  相似文献   
249.
21世纪初日本对外目标及外交战略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1世纪初期,日本在坚持“普通国家化”既定战略目标的基础上,从国家战略原则、战略重点及国家利益出发,围绕日美同盟、联合国外交、亚洲外交、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等战略重点,力求以“全方位外交”实现日本国家对外目标及外交战略意图。  相似文献   
250.
每个时代的优秀文化,都融注着每个时代新的民族精神。社会发展和历史进程都一再表明: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已经深深地熔铸于中华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这是中华民族得以绵延千载、生生不息的精神动力,更是凝聚中华民族空前力量的无尽源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