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9篇
  免费   11篇
工人农民   7篇
外交国际关系   1篇
法律   27篇
中国共产党   9篇
中国政治   49篇
政治理论   14篇
综合类   73篇
  2024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14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15篇
  2006年   17篇
  2005年   16篇
  2004年   17篇
  2003年   14篇
  2002年   11篇
  2001年   10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31.
翻译教学和实践离不开美学。当代中国美学的理论转型为“翻译美学”的建立作了理论上的铺垫。“兴”是“审美的存在状态”,是标示审美活动区别于其他所有活动的最本质的东西,是审美活动的“本质”。没有审美活动的翻译是不存在的。对“兴”这一不能再还原的基本事实的描述和反思构成了现代美学的核心内容,也应是英汉翻译美学的核心内容。作为方法论的中国美学在英汉翻译教学和实践中自然地起着支配作用。  相似文献   
132.
鲁迅一生热爱美术,他构建的文学世界因之也有了鲜明的色彩感。在鲁迅的色彩世界里,他喜欢使用对比强烈的色彩;突出色彩的质感;常常大块涂抹,不做工笔细描。这些特点分别源于他反对温和静穆,提倡“力之美”和以简约为美的审美观点。  相似文献   
133.
当代青年的审美情趣和理念呈现出个性化和开放化、感性化和行为化、流行化和与世俗化的趋向。当代青年的艺术审美体验出现的缺陷,应在切实加强学校以艺术教育工作、引导青年摆脱娱乐文化的低俗情调、提升网络的审美文化价值诸方面做细致的工作,以提高青年的审美素养。  相似文献   
134.
桑农 《思想战线》2007,33(2):19-23
当代学术界有关中国美学的研究既有一定的成绩,又存在一定的误区。中国美学资源的发掘、中国美学话语的重建、中国美学经验的阐释,三种思路各有得失。只有以当代中国的艺术与审美经验为理据,解决当代中国的美学问题,中国美学才能完成其现代建构,真正做到既是中国的,又是世界的。  相似文献   
135.
在德智体美劳教育中,美育与德育总是密切联系在一起的。美育与德育的根本目标一致、内容相互渗透、作用相辅相成。美育在高校德育工作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美育与德育的结合是高校培养21世纪人才的新途径。  相似文献   
136.
沈从文作为"京派"作家中创作成就最高的作家,以"乡下人"的眼光,构筑了一个富有魅力的"湘西世界",他的小说有其独特的审美眼光与审美角度.  相似文献   
137.
薛富兴 《思想战线》2005,31(2):97-104
秦汉魏晋是中华审美意识的拓展与细化期。秦汉审美以雄健风流为特点, 集中体现在赋、隶书与画像砖石, 是述旧总体文化背景下之独特审美创造。魏晋审美在实践上开拓出自然审美与生活审美两个新领域, 书法艺术提前进入精品时代; 观念上出现了深入研究艺术创造和欣赏规律的专门理论著作和系统的审美概念体系, 为整个古典审美高峰期的到来打下扎实基础。汉魏美学可为理解后发生时期人类审美史之共性提供有益参照。  相似文献   
138.
马睿 《思想战线》2004,30(6):108-111
具有特定含义的“日常生活审美化”是人文知识对“消费时代”的一种文化阐释 ,但当前出现在中国社会的消费文化有其特殊性 ,它由“消费时代”尚未全面来临和消费主义已经形成这两个部分构成。对“消费时代”这一议题的抽象化 ,掩盖了社会不同群体的感受差异性 ,因此应当反省知识分子的批判立场和当前学术话语的生产机制 ,以剖析“日常生活审美化”、“消费时代”与当下中国社会究竟具有怎样的关联。  相似文献   
139.
从采摘意象看《诗经》的美学意义@郜林涛$华东理工大学文化艺术学院!上海200237~~~~~~  相似文献   
140.
试论词在晚唐的奠基与开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董希平 《思想战线》2004,30(5):122-126
词史上向来唐与五代并称,盖因词繁盛于五代,其发展契机则孕育于晚唐。正是在晚唐,从浪子词人到帝王词人,各种词人范型得到确立;词体深而隐、美而艳、小而狭的天然审美趋向得以确立;为了增强表现力和增加表现内容,联章体开始广泛运用,这又为篇幅更长的中调、长调得到长足发展并加入到流行的令词中提供了可能。因此,晚唐在作者、审美、体制这几个词体的关键因素上进行了充分的奠基和开拓,从而实现了词体在五代的繁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