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78篇
  免费   8篇
工人农民   4篇
世界政治   1篇
外交国际关系   1篇
法律   193篇
中国共产党   1篇
中国政治   38篇
政治理论   2篇
综合类   146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5篇
  2014年   15篇
  2013年   14篇
  2012年   25篇
  2011年   23篇
  2010年   21篇
  2009年   35篇
  2008年   42篇
  2007年   25篇
  2006年   31篇
  2005年   36篇
  2004年   34篇
  2003年   16篇
  2002年   20篇
  2001年   9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8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31.
丁西泠 《政法学刊》2009,26(4):68-71
从“中国听证革命第一案”乔占祥个案说起,考查法院怎样通过修辞技术,将看似排除在行政诉讼受案范围之外的诉讼请求纳入司法的权力范围,从而在事实上实现了对行政诉讼受案范围的扩展;另据两起著名的高等教育行诉个案来加以说明,司法权在行政诉讼领域中的实质性扩张并非一帆风顺,而是必然受到现实条件的种种制约,因而面临较大的不确定性的困扰,解决这一问题的最终出路是要诉诸于行政诉讼法的修改。  相似文献   
132.
瑕疵证据主要是指在形成过程或者形式、审查程序等方面不合法的证据。瑕疵证据不同于非法证据,瑕疵证据的收集并未侵害他人合法权益或者违反法律禁止性规定,但由于瑕疵证据存在瑕疵,其证明力受到削弱或者消解,需要其他证据予以补强,且如果证据存在重大瑕疵,法律规定其不能被采信作为认定事实的依据。人民法院生效判决、裁定采信了存在重大瑕疵的证据并作为认定事实的主要证据的,检察机关应当提出抗诉。  相似文献   
133.
论中国行政诉讼和解制度的建立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白雅丽 《现代法学》2006,28(3):160-167
我国《行政诉讼法》明文规定了“行政诉讼不适用调解”原则,并且对行政机关与公民的和解也未作规定,然而实践中和解普遍存在。行政诉讼和解存在的有力依据为:现代公共行政已从权力中心走向服务中心和行政裁量权的广泛存在。和解是不同于判决和撤诉的一种独立的诉讼制度,与法治原则并不矛盾。它体现了当事人的主体性,并能够促使新的行政活动方式产生。在中国语境之下,未来《行政诉讼法》应建立和解而非调解制度才是最佳选择。  相似文献   
134.
通过商业秘密刑法保护对象,商业秘密确认程序,商业秘密诉讼程序,诉讼程序中的举证责任对各方面的论述,明确了商业秘密刑法的保护范围,行政上的确认程序,刑事诉讼人的诉讼程序及在诉讼过程序中举证责任的分配,从而使商业秘密在刑法保护方面有了更明确的诉讼程序,完善了商业秘密刑法保护的体系。  相似文献   
135.
初论我国刑事诉讼中设立中间程序的合理性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公诉权从本质上来说是一种诉讼的请求权 ,作为一种公权力和诉权结合的权力形态 ,一方面要求从公益原则出发扩大公诉权自由裁量权的范围 ,以发挥非刑罚化矫正犯罪的功能 ,另一方面 ,为防止公诉权的滥用 ,必须使公诉权接受司法审查 ,以达到保障人权之功效。由于我国公诉审查机制存在严重的缺陷 ,难以发挥其应有的价值。因此 ,从总体上重构我国刑事审前程序 ,建立中间程序 ,发挥中间程序的多重价值功能 ,实现我国刑事诉讼程序的科学化、合理化。  相似文献   
136.
论我国自然人破产制度的建立——从法经济学的角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陶绪翔 《行政与法》2005,(9):125-127
对于我国破产法是否应当包括自然人破产制度,学界观点不一。从《破产法》(草案)中可看出,合伙的破产能力得到了认可,但却未赋予自然人有破产能力。对于这一问题笔者试从法经济学的角度加以分析,主张在我国应建立自然人破产制度。  相似文献   
137.
近年来,犯罪现场重建在我国刑事侦查工作中得到了广泛应用,也成为理论界研究的热点。犯罪现场重建是构建犯罪证据体系的一项法庭科学技术活动,具有科学性、唯一性、局限性、证据性的特性,它不等同于犯罪现场分析,在掌握充分的现场犯罪信息资料的基础上,犯罪现场重建的科学结论具有证明能力,可以以专家证言成为诉讼证据。  相似文献   
138.
章志远 《现代法学》2005,27(4):79-86
受具体国情的影响,各国立法有关行政复议与行政诉讼程序衔接的设置存在较大差别,并在总体上呈现出三种各具特色的模式;同时,公民权利有效救济的基准、司法与行政比较优势的发挥以及司法最终原则的贯彻也是各国制度演进所表现出的共性规律。我国行政复议与行政诉讼程序衔接的设置缺乏统一标准,既无助于行政纠纷的及时化解和公民合法权益的有效维护,甚至还会引发行政权与司法权的相互侵蚀。应当在借鉴域外模式经验的基础上,逐步取消行政复议终局型、重新设定行政复议前置型、严格限定迳行起诉型并大力推行自由选择型。  相似文献   
139.
诉讼程序经济指诉讼程序的设计和运作符合经济效益的要求 ,即诉讼主体以最低成本或耗费获取最大收益 ,包括诉讼程序规范层次上的与运作层次上的经济。市场经济必然要求诉讼程序经济 ,程序经济可以缓解司法资源稀缺与诉讼纠纷日渐增多二者之间的矛盾。诉讼程序经济与诉讼程序公正既对立又统一 ,都是诉讼程序要促成实现的价值目标。  相似文献   
140.
In reference to the United Nations International Covenant on Civil and Political Rights (hereinafter referred to “the Covenants”), the state compensation system of China in criminal justice shall be reformed as such: Compensation for a miscarriage of justice should not be determined by the results of first instance or second instance, but no guilty through retrial in the final trial upon finding of new evidences. If policemen, prosecutors and judiciaries take lawful measures, causing loss to the suspected due to arrest, detention or other enforcement in the criminal proceedings, the suspected should not get the state compensation for that even if he is decided no guilty in the final trial. If the suspected is cooped up illegally, he should get the state compensation even if being decided guilty finally. The measures of search and seizure should be included in coercive measures, hence differentiating the lawful search and seizure and the unlawful infringement of the property rights. Yang Yuguan, Professor of the Procedure Law Institute in China University of Political Science and Law, whose research mainly covers procedure law and human rights law. He wrote many books and essays, for instance, “Computer and Crime” (1986), “On Plea Bargaining” (1986), “Basic Education in Prisons in China” (1995), “The United Nations Crime Prevention and Criminal Justice Policy” (1996), “On the Ratification and Implementation of the International Covenant on Civil and Political Rights” (2000), “On Hearsay” (2001), “On Exclusionary Rule” (2002), “Human Rights Law: Study On International Covenant on Civil and Political Right” (2003), “The International Criminal Court: Idea, reality and Prospective” (2007), “Death Penalty Control with Procedural Law” (2006), “On Due Process of Law and Human Rights Protection” (2005). He was once a researcher fellow of Ministry of Justice of China, a member of the Crime Prevention Branch of the United Nations Office at Vienna, and an editor-in-chief in some books, such as “The United Nations Criminal Justice Norms and Standards”, “The United Nations Human Rights Treaty Bodies and their Comments”, “A Study On UN Convention of Anti-corruptio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