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89篇
  免费   9篇
各国政治   1篇
工人农民   8篇
外交国际关系   1篇
法律   112篇
中国共产党   35篇
中国政治   36篇
政治理论   9篇
综合类   96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4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12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16篇
  2011年   20篇
  2010年   15篇
  2009年   15篇
  2008年   16篇
  2007年   27篇
  2006年   21篇
  2005年   25篇
  2004年   35篇
  2003年   20篇
  2002年   20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1篇
  1984年   3篇
  1982年   6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2篇
  197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9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顾冶青 《河北法学》2005,23(4):116-119
行政不作为是程序上不为的行政行为,不包括单纯的实质不为。行政不作为可以分为合法行政不作为和违法行政不作为。合法行政不作为包括有法定免责事由的行政不作为和有法定不作为权利的行政不作为。违法行政不作为的构成要件包括主体要件、法定作为义务要件、不作为状态要件和主观要件,其法定的救济方法主要有确认违法或无效和责令履行法定义务。  相似文献   
42.
推行"三化"建设,确立中国监狱科学的发展观.针对传统狱政管理与"三化"建设存在的诸多不相适应性,必须着力构建狱政管理新机制,实现中国监狱狱政管理由传统向现代转型.  相似文献   
43.
侦查理论与实务几个问题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刑事诉讼法》的修改必须考虑到中国的实际情况,应避免立法主张上浓厚的理想主义色彩;我国正酝酿着侦查理念的一次变革和飞跃,但相应的制度和经费保障能不能到位,对此有着直接的影响;“命案必破”的提法虽有积极作用,但其负面作用日益凸显,因此应停止使用;处置劫持人质案件的培训工作应有计划性和整体规范;对心理画像结论的准确性、具体性和可靠性程度应该有客观的认识,不能对其怀有过高的期望。  相似文献   
44.
行政调解:内涵界定、法理基础和应然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比于实践中行政调解的火热开展,行政调解在理论研究层面仍显不足。从各省市发布的有关行政调解规范性文件来看,各地对行政调解内涵仍不统一。理论上,由于受传统"行政权不可处分"原理之束缚,多数学者认为行政调解在我国不具有理论基础,且对行政调解这种非诉纠纷解决机制在法理层面的特有应然价值探讨甚少。本文主要从理论层面对行政调解的内涵、法理基础、应然价值进行反思和探讨,以弥补行政调解理论研究的不足。  相似文献   
45.
二次世界大战之前,国际社会普遍坚持条件责任原则,认为执行上级命令在一般情况下可以作为免除刑事责任的辩护理由;二战之后,纽伦堡审判确立了绝对责任原则,强调无论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能将执行上级责任作为免除刑事责任的理由。《国际刑事法院规章》第33条是两种责任形式的融合。9.11事件后,恐怖主义的出现使国际社会对于执行上级命令能否免责的问题再次进行了思考。本文认为条件责任原则的存在,一方面是考虑到了军事社会的特殊性质,一方面也顾及到了当代对于战俘、普通民众的保护,并不会削减国际法的基础,是当代国际社会应当努力达成的目标。  相似文献   
46.
在检察机关的全部诉讼请求已经获得全部实现的情形下,人民法院没有必要对公益诉讼案件(继续)进行实体审理。但是,在检察行政公益诉讼的情形下,检察机关丧失请求被告纠正违法行为或依法履行职责的利益,并不当然意味着其同时丧失请求法院对被告的违法行政行为进行确认的利益。为了及时救济遭受损害或威胁的社会公共利益,引导被告尽早纠正违法行为或依法履行职责,应当根据被告纠正违法行为或依法履行职责的时间,设计不完全相同的规则。  相似文献   
47.
In recent years, both China and the United States (US) have discovered numerous wrongful convictions, including several cases in which innocent people have been sentenced to death. These discoveries have led both countries to reform the death penalty but the extent and nature of the reforms in each country have been greatly different. This article explores the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nature of wrongful convictions in death penalty cases in China and the US. It will also compare the reforms undertaken in each country. On the whole, the US has made greater progress in the prevention and correction of wrongful convictions involving the death penalty, especially in the areas of evidentiary rules and post-conviction review. In order for China to match America's success, it is necessary that China adopt more substantive reforms. China should learn from America's experience and should continue to adopt international standards of criminal justice, such as due process rights, the presumption of innocence and the exclusion of illegally obtained evidence. In the interim, China should immediately suspend all executions until adequate reforms can be carried out. Ultimately, China should surpass the US in criminal-justice reform and in the field of human rights protection by completely abolishing the death penalty and creating a more effective mechanism for criminal punishment.  相似文献   
48.
法条竞合的研究主要是探寻与想象竞合如何区分,这不仅是理论问题,更是实践课题。遗憾的是,各种学说的混乱,法条竞合适用已然"伤痕累累"。试图建立起法条竞合的城堡,一劳永逸的阻挡想象竞合的侵犯并不可行。归本溯源,法条竞合存在的价值在于维护罪刑法定,要求司法最大程度的尊重立法,限制想象竞合的滥用。因此,不能再拘泥于法条竞合内涵的完善与统一,应当转变视角,追求一种共识即新的路径:基于罪刑法定,构成要件符合的常识性判断是司法的基础,合理怀疑排斥想象竞合的适用。  相似文献   
49.
商品房地下室权属法律问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人们住房空间极其紧张的情况下,《物权法》未对与商品房业主福祉关系密切的商品房地下室所有权做出明确判定,而人们对于物权的概念也存在一些误解,围绕其产生的许多纠纷也不断见诸报端。对商品房地下室中规划属于人防工程部分,一般认为属于国有,事实上,人防资产并不等同于国防资产,承认其非国有性并不影响其人防使用功能,简单地将其归为国有,不可避免地将置《人民防空国有资产管理规定》于违背宪法和立法法的尴尬境地,应根据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确认其权利归属。其他部分地下室,依据地下室建设成本是否纳入销售价格,将其作为地下室权属判断标准,是使用经济学的观点来代替法律的推理,而将商品房地下室一概纳入商品房面积公摊范围是没有根据的,但对于已经纳入面积公摊范围的,应确认其业主共有权。  相似文献   
50.
论我国公民的免于匮乏权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美国前总统富兰克林.罗斯福面对经济危机提出了包括公民应该享有"免于匮乏的自由"的著名四大自由。我国的法学理论中虽然没有这一概念,但宪法中关于"国家合理安排积累和消费,兼顾国家、集体和个人的利益,在发展生产的基础上,逐步改善人民的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的规定,实质上就是关于公民免于匮乏权的表述。本文从现代国家的职责、国家权利(义务)与公民权利(义务)关系的角度论述了保障公民免于匮乏权是国家的法律义务,不能将此任推给公民家庭及个人,并通过对我国实践的剖析,提出应当避免过度从政策层面、经济层面及公民个人努力层面对公民进行免于匮乏权保障的路径选择,而应靠国家义务性、实践路径上的法律制度性来实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