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5篇
  免费   8篇
各国政治   2篇
工人农民   3篇
世界政治   3篇
外交国际关系   5篇
法律   78篇
中国共产党   20篇
中国政治   55篇
政治理论   16篇
综合类   7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14篇
  2013年   18篇
  2012年   13篇
  2011年   21篇
  2010年   13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26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21篇
  2005年   19篇
  2004年   10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10篇
  2001年   11篇
  2000年   10篇
  1999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5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现实生活中,人具有多方面的需要。人的需要即人的本性。人的需要之所以能成为社会发展的内驱力,主要在于人有理性。然而,理性是人的福音也是人的祸因。因为正是理性使人处于一种永恒的不可避免的不平衡状态中,导致了人与自然、人与类、人与自我的深刻矛盾。这种种矛盾在现实中无从解脱,常使人去寻求另外超越的途径。这就是信仰。对于吃饱穿暖的当代人而言,信仰是其强烈的需要,如何寻找人的精神家园正成为人类最重要的课题之一。  相似文献   
12.
中国思想界对于法治的信念,是在19世纪中晚期孕育与萌生的。这个过程体现了中国思想界对于固有文明秩序的重建。从思想史的角度上看,法治信念的形成经历了三个阶段:在19世纪中期,思想界出现了对于传统文明秩序的质疑与批判,这是法治信念诞生的精神前提;洋务运动期间,思想界关注的焦点从工商救国逐渐转向议会救国,这是法治信念形成的经济与政治提前;甲午中日战争加重了中国文明秩序的危机,促成了从根本上改弦更张的时代要求,以民主立法、政府守法为核心的对于现代法治的信念终于形成。  相似文献   
13.
法律何以能被信仰?——兼与法律信仰不可能论者商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许娟 《法律科学》2009,(5):3-12
法律信仰是信仰者结合超验体验和理性确信、穿越精神虚拟和物质现实,强化主体意识和工具价值的一种超现实的精神活动。当代中国必须建构实在法、伦理法和自然法三位一体的法律信仰的理想图景,以解开僵化的“制度之网”,弥合法律文化的断裂和混乱,进而发挥法律信仰的精神激励、文化整合、凝聚和约束功能,至此从根本上验证了为现实功利所累,站在此岸看彼岸的法律信仰不可能论者的不堪一击。  相似文献   
14.
张启江 《时代法学》2008,6(1):87-93
在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时代背景下,高校《法律基础》课的使命并不仅仅在于对大学生法律知识的教育与传授,而在于法治理念的培养、法的精神与实质的领悟、法律信仰的确立。当前,高校《法律基础》课在教学实践中的法律教育的思路与模式难当此任,应紧扣新课程方案与时代的要求,确立“以法治理念教育及法的信仰培养为主线,以具体法律制度与知识讲授为支撑”的教学思路与模式。  相似文献   
15.
中国共产党对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探索历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党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是在土地革命时期初步形成,抗日战争时期逐步成熟,建国初期全面发展,新时期系统完善的.土地革命时期的宗教政策具有限制"信教自由"的特点;抗日战争时期具有统战性的特点;建国初期比较突出地体现了管理的特点;新时期以来则更多地体现出相适应的特点.  相似文献   
16.
论中世纪自然法学的神学正义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世纪时期的自然法学家们构建了一个以上帝为核心的基督教神学正义观。这种神学正义观的基本理论框架是:从逻辑渊源上看,正义的逻辑渊源是上帝(神的理性);从现实表达来看,正义是一种正当习惯(自然法);从诉求路径来看,正义强调对上帝权威的信仰。中世纪自然法学正义观把古希腊文明中的法律理念以信仰上帝权威的方式推进到近代,为西方法律信仰的形成奠定了深刻的理念之基。  相似文献   
17.
李海青 《思想战线》2005,31(4):52-55
法律只有内化为一种信仰才能更好地实现自身价值,保障人的权利。法律信仰在现代性的信仰体系中起着根本性的作用,它不仅是一种个体的意识与行为方式,又是一种社会群体的普遍生存方式和生活方式。从唯物史观的观点来看,法律信仰的确立既有历史必然性,又具有未来的可扬弃性。  相似文献   
18.
在总结中国革命和建设历史经验的基础上,针对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对精神动力作用重视不够的现象,邓小平提出了关于社会发展精神动力的思想。其中,对马克思主义信仰和共产主义信念,邓小平有着深刻的认识,指出“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是中国革命胜利的一种精神动力”。它不仅为我国社会发展提供了动力支持,而且丰富了社会主义发展动力学说,是对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理论的重大贡献。  相似文献   
19.
高校法制教育的性质与目标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校法制教育是德育的重要内容、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该项教育是一个复杂的长期的系统的教育工程,其目的在于培养具有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知法、守法、护法的社会主义事业合格的建设者。正确定位高校法制教育的性质、明确法制教育的目标,对于采用合理的培养模式和途径,实现法制教育的深远目标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中国革命进入了十年土地革命时期。期间党与红军内部出现了右倾悲观思潮,并几度提出红旗到底打得多久的疑问。对此,毛泽东在《井冈山的斗争》与《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等著作中给予了科学回答,形成了毛泽东信念观:坚定信念创建农村革命根据地;坚信红色政权的发生、存在与发展既是可能的,也是必然的;坚信星火必燎原,中国革命高潮必将到来。毛泽东信念观的形成是大革命失败后时局变化的产物,是实行正确政策的必然结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