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5篇
  免费   8篇
各国政治   2篇
工人农民   3篇
世界政治   3篇
外交国际关系   5篇
法律   78篇
中国共产党   20篇
中国政治   55篇
政治理论   16篇
综合类   7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14篇
  2013年   18篇
  2012年   13篇
  2011年   21篇
  2010年   13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26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21篇
  2005年   19篇
  2004年   10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10篇
  2001年   11篇
  2000年   10篇
  1999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5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71.
红色资源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革命战争时期所形成的具有资政育人功能的历史遗存。红色资源是一种优质的干部教育资源,利用红色资源对领导干部进行理想信念教育,要发挥红色资源对干部理论认知作用、情感激励作用和行为塑造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2.
民间心理学将信念理论作为重要的解释和预言行为的原则,它的核心内容是求助于信念和意图解释人的纷繁复杂的行为。信念理论的发展变迁不仅引发了民间心理学本体论地位和未来命运的激烈讨论,更重要的是,它动摇了多年来一直稳固如山的心灵哲学的根基和地位,由此对现实生活中人们身心问题尤其是对心灵的解构有着极其重要的观照意义。  相似文献   
173.
少数党员干部信仰缺失是党内滋生腐败现象的总根源。只有将信仰建设作为反腐倡廉建设的前提和基础,才能从根本上遏制腐败现象的滋生和蔓延。加强信仰建设必须强化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认真解决执政党自身建设中存在的问题,警惕和防止市场经济消极因素和负面影响,增强党员干部的政治敏锐性和鉴别力,培养党员的信仰意识。  相似文献   
174.
由于网络技术的盛行,人们受到各种思潮的影响,大学生作为网络社会最主要的主体,极易出现信仰混乱危机。面对信仰危机的双重性问题,大学生既不应该忽视也不应该害怕,而是要致力于将技术的合理性转化成政治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175.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缓解了青少年信仰危机的焦虑、尊重了文化多元的客观实事,为主导信仰的确立找到了理论支点,为重塑青少年主导信仰找到了逻辑起点。重塑青少年主导信仰要以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为基础,创新方式方法,凸显马克思主义政治信仰的说服力、彰显中华民族主流文化信仰的生命力、展现个体道德信仰的感染力。  相似文献   
176.
在实践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过程中,必须要围绕着社会主义政权建设的实际,正确理解马克思恩格斯国家学说的几个关键性问题,主要是全面准确地理解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国家含义及其作用的科学论述、关于巴黎公社经验的科学总结以及对"国家的迷信"批判的科学论述。  相似文献   
177.
法律信仰的内在悖论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4  
法律信仰目前在中国面临着特殊的遭遇和困境。中国法制在逐步确立法律信仰的过程中面临着几组悖论性问题,主要从法律信仰对于人与对于法的内在性、法律信仰的理性世俗化与神圣性、合理性与非理性、功利性与超功利性、守法的无知性与批判反思的自觉性等关系中,展示出法律信仰问题的复杂性和内在矛盾运动。  相似文献   
178.
关公信仰在中国源远流长,从民间传颂的英雄人物到全知全能的神明,关公信仰在内涵上不断演变。关公显圣司法故事集中出现于明代,从而将司法职能赋予这样一个已经具有多重职能的神明,由明入清,司法职能又迅速从关公信仰中消退。从法文化角度解读这一变化,有助于从一个崭新的视角了解明清之际的关公信仰,同时也能借由文化层面的更迭更好地透视法律及其运行状况的变迁。  相似文献   
179.
可乐套头葬俗与南夷原始信仰试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套头葬是贵州省赫章县可乐镇发掘出来的夜郎时期特有的一种葬俗。墓中用铜釜或铁釜或铜鼓套在死者头部 ,个别还同时在死者足部套一件铁釜。这种墓葬则有可能系夜郎“夷人”之墓。  相似文献   
180.
A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 concerning the fate and behavior of gunshot residue (GSR) is presented. A number of concomitant parameters including firearm and ammunition type, plume and GSR material characteristics, travel distances, chemical composition and GSR morphology are critically discussed in relation to their effects on the distribution and deposition, transfer and persistence processes of GSR. The underlying mechanisms associated with such processes are also considered. Knowledge of these processes on GSR materials could provide valuable information concerning scene preservation and subsequent forensic sampling. The number of GSR particles deposited can vary significantly with each firearm discharge, highlighting the potential to produce distinctive data in each individual case. With the continual development and compositional changes of new ammunition types, further evaluation of the effect these processes may have on GSR evidence and their possible influence on the interpretation of the analytical results should be given due consideratio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