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8篇
  免费   17篇
外交国际关系   3篇
法律   92篇
中国政治   1篇
综合类   29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外伤性脑梗死的形态学观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观察外伤性脑梗死的形态学特点,并探讨其与脑挫伤的鉴别。方法 从81例重型颅脑损伤中选出15例符合继发性出血坏死标准的脑标本,另选15例脑挫伤标本作对照,两者均经福尔马林固定后分别作冠状、矢状及水平切面,用肉眼与光镜观察。结果 外伤性脑梗死常见于5个部位,即基底节(3例)、扣带回(2例)、对称性枕部楔叶回(2例)、枕颞外侧回(6例,5例合并有中脑桥脑出血)和枕回(2例);梗死均不在直接受力点或其对冲点,范围明确局限,呈楔形或类楔形,且与脑疲密切相关。镜下见梗死区高度淤血、出血及坏死;水肿,并有白细胞浸润和胶质细胞反应。大脑各叶的梗死,严重者累及全皮层与蛛网膜下腔,未见软脑膜破裂;神经细胞缺氧或缺血性病变明显。脑挫伤的案例,见受力点或对冲部位的皮质及皮质下髓质处出血,挫伤处脑回顶部的软脑膜多破裂,挫伤的脑组织可有挫烂。结论 外伤性脑梗死在法医学上习惯称为继发性出血坏死;它是由于脑疝和水肿压迫颅内血管而形成。外伤性脑梗死和脑挫伤,根据其与脑疝的关系、病变部位、软脑膜是否完整,以及其它组织学改变,二者不难鉴别。  相似文献   
62.
Zhang W  Hu YL 《法医学杂志》2011,27(6):438-440
目的探讨外伤性脑梗死法医临床学鉴定的要点。方法对25例外伤性脑梗死的案例进行回顾性分析,包括一般情况、梗死部位、临床表现等。结果 25例被鉴定人中以儿童和老年人多见,并均有明确的颅脑外伤。脑梗死部位好发于大脑基底节-内囊区或额、颞、顶叶皮层区。结论外伤性脑梗死的损害后果与脑梗死发生部位具有直接关系,应引起法医临床学鉴定人的重视。  相似文献   
63.
目的:观察针刺、康复训练、针刺+康复训练对成年局灶性脑缺血大鼠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及内源性神经干细胞(NSCs)增殖的影响.方法:采用线栓法制备大鼠大脑中动脉闭塞(MCAO)模型.并给予针刺、康复训练、针刺+康复训练干预,在缺血损伤后第4、7、14和21天,对大鼠进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同时应用Brdu免疫组化法观察再灌注损伤后大鼠NSCs增殖情况.结果:康复训练组、针刺组、针刺+康复训练组在术后第4、7、14、21天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与造模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脑缺血后,第4、7、14、21天室管膜下区、缺血边缘区Brdu阳性细胞表达.第7天达高峰;第7天室管膜下区康复训练组和针刺组BrdU阳性细胞数显著高于相同时间段模型组(P<0.05),针刺+康复训练组BrdU阳性细胞数显著高于相同时间段康复训练组和针刺组(P<0.05);第14天和21天BrdU阳性细胞数在模型组、针刺组、康复训练组和针刺+康复训练组差异未见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缺血性脑损伤后诱发内源性NSCs发生增殖.康复训练和针刺可增加局灶性脑缺血大鼠SVZ区内源性NSCs的增殖.  相似文献   
64.
目的观察大鼠实验性脑挫伤后不同时间内脑组织β淀粉样前体蛋白(β-APP)表达的变化,探讨β-APP与脑损伤经过时间的关系。方法参照Feeney’s法建立大鼠脑挫伤模型,在伤后1h,4h,12h,48h,72h,7d,14d,运用免疫组化SABC法和Westernblot法检测β-APP的表达,以非损伤组做对照。结果β-APP出现于损伤后1h,4h开始增加至12h达到高峰,随后阳性反应细胞逐渐减少,7d后仍有少量表达但仍高于对照组,14d后表达基本恢复至接近对照组水平,各实验组与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β-APP在脑挫伤后随时间的变化,其表达呈现先逐渐增加后又减少的一定规律性变化。  相似文献   
65.
目的 采用经颅彩色多普勒检查评价针刺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脑血流动力学参数的影响。方法 将100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联合组和对照组,每组50例。联合组采用针刺风池、风府配合常规针刺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针刺治疗。采用改良爱丁堡+斯堪的纳维亚评分观察两组临床疗效;针刺后即刻、针刺2个疗程后,分别测定两组颅内各动脉平均血流速度(mean flow velocity,Vm)和血管搏动指数(pulsatility index,PI)。 结果 ①联合组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②针刺后即刻,联合组各动脉Vm较针刺前均显著增加(P<0.01),且联合组大脑后动脉(posterior cerebral artery,PCA)、大脑前动脉(anterior cerebral artery, ACA)、椎动脉(vertebral artery, VA)、基底动脉(basilar artery, BA)Vm较对照组显著增加(P<0.05,或P<0.01);两组各动脉PI值与针刺前比较,及两组之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③针刺2个疗程后,两组各动脉Vm均较针刺前显著增加(P<0.01);且联合组各动脉Vm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联合组PCA、VA、BA的PI值较针刺前显著降低(P<0.05,或P<0.01),且联合组PCA、VA的PI值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针刺风池、风府配合常规针刺对缺血性脑卒中有较好的治疗作用,且脑血流量增加,脑血液循环改善明显。  相似文献   
66.
目的 观察蜈蚣提取液对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大鼠缺血半暗带组织形态和脑红蛋白(neuroglobin,NGB)表达的影响,从病理组织学水平和分子水平揭示蜈蚣防治脑缺血的作用机制。方法 将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蜈蚣提取液低、中、高剂量组和益气活血方组,采用线栓法复制大脑中动脉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大鼠模型。模型复制后,分别给予相应的药物连续灌胃14 d。光镜下观察各组大鼠额顶叶皮质缺血半暗带的组织形态学变化,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NGB表达。结果 模型组大鼠额顶叶皮质缺血半暗带水肿,神经细胞坏死明显,蜈蚣提取液低、中、高剂量组及益气活血方组大鼠额顶叶皮质缺血半暗带的病理变化较模型组显著改善。假手术组与模型组NGB的阳性表达面积和平均吸光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蜈蚣提取液低、中、高剂量组NGB的阳性表达面积和平均吸光度与模型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以蜈蚣提取液高剂量组的效应最显著。益气活血方组与低、中、高剂量蜈蚣提取液组NGB的阳性表达面积和平均吸光度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效应与高剂量蜈蚣提取液相当(P>0.05)。结论 蜈蚣提取液通过上调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大鼠缺血半暗带NGB表达,改善脑缺血再灌注造成的损伤,具有明显的剂量依赖性,高剂量蜈蚣提取液的效应与益气活血全方相当。  相似文献   
67.
目的研究人尸体硬脑膜厚度以及生物力学参数与死亡时间(postmortem interval,PMI)的关系,探讨其用于推断PMI的可行性。方法收集尸体检验的硬脑膜样本并按死后6h、12h、18h、24h、30h、36h、48h、60h、72h、84h、96h分组,统一制作成4.0cm×1.0cm的A、B两块试件。测量A试件厚度后检测极限载荷、最大力变形、抗拉强度、弹性模量、断裂力等生物力学参数,分别拟合厚度和生物力学参数值与PMI的回归方程,并通过验证组验证PMI预测值与实际值之间的差异。B试件经10%中性甲醛溶液固定后制备组织切片观察其形态学变化。结果死后6~96h,硬脑膜厚度逐渐减小,胶原纤维从排列清晰逐渐变为相互融合,细胞核数量逐渐变少;硬脑膜厚度、极限载荷、抗拉强度、弹性模量、断裂力呈时序性下降趋势,其中硬脑膜厚度、极限载荷、弹性模量、断裂力与PMI具有相关性(P<0.05)。回代检验中验证组PMI实际值和预测值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人死后6~96 h的硬脑膜厚度、极限载荷、弹性模量、断裂力呈时序性变化,利用其与PMI的关系建立的回归方程可用于PMI推断。  相似文献   
68.
文章对冷处理方法的适用范围、冷处理的作用机制、冷处理的操作方法及体会进行了阐述。冷处理方法在运动损伤、急性软组织挫伤、烧烫伤、中暑及某些疾病发作等情况下可能用到,可以根据不同的伤病情和现场的条件灵活地采取有效的方法实施自救和互救。  相似文献   
69.
绵羊与藏羊脑静脉系统整体铸型制作方法的建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获得完整的脑部静脉血管通路塑料模型,经过反复试验,首次建立了脑静脉血管系统的整体铸型方法。选择新鲜的藏羊和绵羊头各15个,将用丙酮和丁酮稀释的200g/L ABS(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三元共聚塑料)溶液经上颌静脉灌入脑静脉窦及脑静脉血管内,经2~3d后,等待ABS溶液完全凝固时,用盐酸腐蚀掉脑、脑膜以及构成颅腔的颅骨,然后对血管铸型进行冲洗和修整。获得了完整的脑部静脉血管系统立体铸型。该铸型标本能够清楚地显示脑静脉窦和血管的位置、走向、管径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同时还能够清晰地显示出颅内外静脉血管之间的联系。该方法的建立使整体展现脑内静脉血管系统成为现实,也为进一步深入研究脑静脉系统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70.
目的:采用膜片钳技术和离子图像分析技术,同步观察补阳还五汤预干预对全脑缺血大鼠皮质神经细胞L型Ca2 通道及细胞内Ca2 浓度的影响,探讨Ca2 信号异常参与缺血性神经细胞损伤的机制及补阳还五汤抗脑缺血的分子机制,为临床应用本方防治缺血性脑病提供理论基础,并为中药复方研究探索新的思路和方法.方法:参照改良的Pulsinelli四血管闭塞法复制全脑缺血大鼠模型,缺血后大鼠分别在存活2,2,4,8及72 h后进行皮质神经细胞急性分离,负载荧光指示剂Fura-2/AM,用钙离子成像系统检测单个神经细胞内Ca2 浓度.单通道电流经EPC-9膜片钳放大器放大,用Pulsefit Pulse采集至计算机.用分析软件TAC进行测量.结果:补阳还五汤预干预除再灌注12 h外,可显著降低其他各时点大脑皮质神经细胞内Ca2 浓度,对缺血再灌后两次Ca2 堆积均表现明显的抑制作用.补阳还五汤再灌注72 h,皮质神经细胞L型Ca2 通道平均开放时间显著降低,再灌注2 h,皮质神经细胞L型Ca2 通道开放概率显著降低.结论:降低缺血再灌注不同时点皮质神经细胞内Ca2 浓度及在缺血再灌注不同时点分别降低L型Ca2 通道开放概率和开放时间是补阳还五汤抗脑缺血的重要机制.补阳还五汤预干预对缺血性神经细胞损伤的预防和治疗有非常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