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47篇
  免费   68篇
各国政治   41篇
工人农民   15篇
世界政治   11篇
外交国际关系   21篇
法律   524篇
中国共产党   113篇
中国政治   209篇
政治理论   133篇
综合类   548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8篇
  2020年   16篇
  2019年   19篇
  2018年   13篇
  2017年   10篇
  2016年   16篇
  2015年   17篇
  2014年   66篇
  2013年   110篇
  2012年   113篇
  2011年   92篇
  2010年   81篇
  2009年   93篇
  2008年   127篇
  2007年   150篇
  2006年   143篇
  2005年   133篇
  2004年   146篇
  2003年   87篇
  2002年   74篇
  2001年   39篇
  2000年   27篇
  1999年   17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1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75 毫秒
991.
In spite of a pronounced increase in the number of states that have adopted anti-defection laws over the past several decades, the literature on party unity in democratic legislatures has paid scant attention to understanding the conditions that lead to the adoption of such restrictive measures on the mobility of elected deputies. This article seeks to fill this gap. The authors provide a simple game-theoretic model to explain the passage of anti-defection measures in India, in 1985, and Israel, in 1991. These two democratic states were among the first to experiment with the constitutionalisation of anti-defection measures. Moreover, their comparison is important because although these laws were adopted under seemingly very different circumstances, they were supported with a strong consensus by both the government party, or coalition, and the opposition. It is argued that the reasons for the passage of the anti-defection laws in these two states were rooted in the strategic consequences of the changes that took place in the format of their party systems. The Indian and the Israeli cases show, respectively, that a dominant party system (India) and a tightly balanced bipolar party system (Israel) provided equally compelling incentives for rampant party switching between government and opposition, which therefore created an incentive for both sides to agree to, and adopt, a strict legislative measure to curb defections.  相似文献   
992.
违法性在大陆法系的三阶层犯罪成立体系中,仅是判断一个行为是否构成犯罪的一个层次,与我国刑法理论中的刑事违法性存在着本质的区别。但是三阶层的犯罪论体系与我国的犯罪论体系中的部分概念存在着某种程度的一致性。虽然我国的犯罪论体系并未对违法性进行独立判断,但是在整体上亦可以起到与大陆法系三阶层犯罪论体系中违法性层次相同的出罪作用。  相似文献   
993.
坚持用“慢”的哲学观点来指导人的实践活动,试着从社会“快”的发展中找到“快”与“慢”之间的结合点,保持人身体上和心理上的平衡,最终实现人的有序、平衡发展,对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和价值。因此,探究“慢”的哲学视野下人全面发展的主要内涵,解除社会快速发展对人全面发展的不利因素,从而找出“慢”的哲学视野下关于人全面发展的途径,是实现社会与人和谐发展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994.
毛泽东的军事哲学是整个毛泽东哲学思想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毛泽东把马列主义的普遍原理创造性的运用于中国革命战争的具体实践,深入研究了革命战争运动的规律性,深刻把握了战争情况的认识过程,精辟阐述了战争自觉能动性的发挥,革命战争时期的一系列军事著作中蕴含了毛泽东军事哲学中的认识论精华,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思想。  相似文献   
995.
Britain's constitution has changed dramatically over the past forty years in which the author has been involved in national politics: devolution, the supremacy of EU law, the greater willingness of the judiciary to intervene in political issues and new human rights legislation. However these changes have been essentially random, argues David Lipsey, lacking any binding theme. These changes continue under the new coalition government. However the even greater changes to British politics have essentially a single source: the dramatic change in social class in Britain and its impact on electoral politics—for example the rise of the media and the decline of ideology  相似文献   
996.
在人民警察的培养过程和人民警察活动准则的确立中,宪法学科知识起着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宪法判例与事例课程的开设,对推动警察院校学生树立宪法价值理念,形成宪法思维,并学会在未来的执法实践中寻找宪法问题的焦点,运用宪法思维解释和解决各种法律问题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997.
主持人:何勤华(华东政法大学校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当一个热点问题处在热炒之中或之后,一个严肃的学者既不应当盲目地追捧,也不应当随意地否定,他最需要做的也许是客观地对待,冷静地反思,并在反思中实现超越。以下四位法学博士正是基于这种学术态度和追求,对于“能动司法”这个当下中国的热点问题进行了深入而独到的研讨。  相似文献   
998.
附条件逮捕制度的确立加强了逮捕程序的案件分流功能。通过对"基本构成犯罪"和"重大案件"的界定,可以明确逮捕各分流程序的案件范围和适用前提。该制度的案件分流功能具有减少审前羁押、加强对严重犯罪的有效控制和提高审查逮捕效率的作用。一般案件和附条件逮捕案件,适用不同的程序。  相似文献   
999.
探索重塑公共行政公共性的路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中后期,随着官僚制理论征服了公共行政实践,公共性的缺失引起了行政学界的广泛关注,许多学者对其作出了严厉的批评,并提出了各种各样的重建公共行政公共性的方案。其实,公共行政公共性的回归不是一个简单地要求公共行政重新获得公共性的问题,而是一个需要对公共行政的价值取向作出重新定位的问题。从理论来看,需要从根本上改变行政学研究的技术中心主义路线,让从属于公共性的价值统领行政管理技术。就行政实践而言,公共性的回归则意味着政府目标的重构,即从政府本位主义转向以社会为中心。也就是说,公共性的回归是治理模式的重构,是朝着建构新型民主治理模式的方向政府改革运动。对于公共行政的公共性回归而言,无论是新公共行政运动的理论畅想还是新公共管理运动的实践努力都是无法取得实质性进展的,只有在理论与实践对公共性的共同追求中,才能有效地解决公共行政“公共性危机”的问题,从而建立起拥有实质公共性的公共行政。  相似文献   
1000.
《涉外民事关系法律适用法》已经颁布,但尚有许多问题没有理清,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其与宪法的关系问题。宪法在内国法中具有最高的效力,其他法律都需以其为依据并不能与之相冲突。界定冲突法与宪法的关系,首先需要了解冲突法的性质。宪法对冲突法的规制方式分为三种,我国冲突法立法应区分大陆部分立法和区际冲突法立法。对于大陆立法采用宪法作为冲突法立法指导的模式,对于区际冲突法则要采取改良的传统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