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70篇
  免费   52篇
各国政治   42篇
工人农民   24篇
世界政治   11篇
外交国际关系   45篇
法律   426篇
中国共产党   41篇
中国政治   112篇
政治理论   97篇
综合类   324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1篇
  2022年   9篇
  2021年   8篇
  2020年   19篇
  2019年   20篇
  2018年   25篇
  2017年   20篇
  2016年   13篇
  2015年   15篇
  2014年   45篇
  2013年   78篇
  2012年   85篇
  2011年   92篇
  2010年   66篇
  2009年   81篇
  2008年   78篇
  2007年   89篇
  2006年   85篇
  2005年   71篇
  2004年   76篇
  2003年   56篇
  2002年   31篇
  2001年   24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2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没有控制的权力必然导致腐败.政府权力应受到控制已成为世界各法治国家所遵从的一条公理.政府权力的无限扩张性、执政理念转变的必然性使人们开始意识到有限制政府权力之必要.实现法治国家首先要求对政府权力有所控制,通过诉讼(行政诉讼和宪法诉讼)对政府进行控制不失为一条有效的途径.针对当前国际国内形势,首先要弱化权力崇拜、强化行政服务,其次要完善行政诉讼法、加强对政府的监督,而宪法的权威性和至上性决定了通过宪法诉讼是控制政府权力的首要选择.我国在完善行政诉讼的同时亟须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宪法诉讼制度.  相似文献   
42.
西方国家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所推行的行政改革导致这些国家的宪法在未经修改的情况下发生了巨大变迁。在民主制度方面,代议民主制转变为代议制民主、行政民主、社会民主并存的多重民主制。在人权制度方面,人权的核心内容由生存权演变为发展权,人权的义务主体从国家扩展到自治的社团。在权力制衡制度方面,国家层面的权力制衡转变为国家层面的权力制衡和国家与社会之间的权力制衡相结合的双重权力制衡机制。  相似文献   
43.
实证主义经济宪法学的研究包括了对制宪程序及其影响因素的经济研究和对宪法规则产生的经济影响的研究两个部分。前者包括:第一,静态经济研究,主要是对影响制宪程序的因素的研究,在制宪的经济背景,个体的利益衡量、偏好、价值观、意识形态,社会的风俗、习惯、社会规范和诸如利益集团、社会组织、供以参考的其他国家的宪政制度等。第二,动态经济研究,主要包括对显性宪法变迁的经济研究和对隐性宪法变迁的经济研究。后者包括研究宪法权利的经济影响和研究统治结构的经济影响。  相似文献   
44.
郝龙 《俄罗斯学刊》2022,12(1):51-70
叶利钦执政早期,国务委员会充分发挥了协调整合行政权力的功能,使俄国家权力结构避免了宪制改革后的严重混乱失衡.1993年《俄罗斯联邦宪法》颁布后,俄罗斯的国家权力结构趋于多元化,国务委员会既无法解决中央层面的总统与立法机关的结构矛盾,又无法解决源自地方分裂主义的"央地"权力结构松散,因而归于沉寂.2000年普京开始执政后重设国务委员会.尤其在2004年"别斯兰事件"发生后,俄罗斯的国家权力结构再度集中,系统性压力激增,国务委员会的作用不断被强化,国务委员会的事务性工作人员得到扩充,工作机制和议事规则得到进一步规范.2008—2012年,国务委员会成为紧密联系"央地"的关键纽带,在一定程度上,维系了国家政治局势的稳定发展.2012年,在普京第三任期,其成功地协调了因"统一俄罗斯"党崛起而引起的联邦中央权力结构张力,缓解了央地行政层面的权力结构矛盾.2020年修宪后,国务委员会的作用向协助总统整合"全联邦"国家权力的方向转变.同时,"国务委员会"获得宪法地位,成为宪法性权力机关.  相似文献   
45.
检察机关应从解决公民控告申诉检举问题入手,对行政违法失职行为进行监督,促进依法行政,从根本上解决信访难题,以维护社会稳定,促进和谐社会建设.同时形成检察机关对司法、行政执法活动监督的格局,完善检察机关的法律监督体系.  相似文献   
46.
We present results of our study on the stability of 4-chloromethcathinone (4-CMC) in authentic postmortem peripheral blood and vitreous humor samples. The stability of 4-CMC was determined in postmortem blood samples (for a period of 90 days) and vitreous humor (30 days) at three different temperatures: −15°C, +4°C, and + 23°C. The analyses were carried out using ultra-high-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 coupled with triple-quadrupole tandem mass spectrometry (UHPLC-QqQ-MS/MS). In both materials, the lowest 4-CMC stability was demonstrated at room temperature. The blood samples stored in a freezer (−15°C) showed stability for the entire study period (90 days), while in the case of the vitreous humor sample stored at the same temperature the concentration of the substance decreased by 53% after 30 days. The study carried out in authentic postmortem blood and vitreous humor samples confirms the previous reports of 4-CMC instability in biological material. Authors suggest that the biological material should be stored frozen until analyses are carried out as soon as possible after collection of the material.  相似文献   
47.
This paper examines the power to prorogue (or suspend) Parliament following the 2019 prorogation controversy in the UK. We outline the legal basis of prerogative-based prorogation, survey its uses in the UK and other Westminster systems, and compare it with equivalent rules in other European parliamentary democracies. The comparative perspective highlights the outlier status of the UK among comparable European democracies. In the UK, the absence of explicit legal limits on the use of prorogation gives the executive exceptional scope to employ the power for political purposes to sidestep Parliament. We conclude by discussing the implications of these findings for current discussions about the desirability of reforming the UK’s prorogation rules and placing express legal limits on the executive’s power.  相似文献   
48.
社会保障权是公民在年老、疾病或者丧失劳动能力的情况下,国家和社会给予物质帮助的权利.社会保障权既是社会权利、经济权利,更是宪法权利、基本权利.确立社会保障权的宪法地位对于发挥其保障作用尤为关键.  相似文献   
49.
权力转移导致中美战略竞争加剧,维护中美战略稳定成为攸关中美关系发展以及世界和平与稳定的重大问题。构建中美核战略稳定性框架是实现中美战略稳定的基石。传统战略稳定理论主要基于美苏两大对称性阵营的敌对关系,对于不对称性和动态权力转移背景下的中美核战略稳定性的理论解释力和实践指导性不足。基于非对称战略平衡视角,中美核战略稳定性框架应以保证中国第二次核打击能力为基础。在机制层面,中美要加强交流、协商和谈判以建立相关机制,逐渐形成中美核战略关系的共识,推动达成稳定中美核战略关系的协议、条约等法律性承诺,从而构建稳定中美核战略关系的政治框架。在结构层面,中国无需谋求与美国对等的核力量。统筹考虑军事效用和政治效果,构筑包括核实力、核威慑决心和核威慑信息传递的完备核威慑战略,确保处于弱势的中国拥有对美国进行核反击造成美不可承受损失的能力,是实现中美核战略稳定的关键。  相似文献   
50.
中美战略稳定关系已经超越经典战略稳定性,向着复合战略稳定关系的方向演化。建构中美复合战略稳定关系是稳定两国关系的客观需要。彼此战略竞争加剧给中美之间非均势核威慑基础上的战略稳定性带来负面影响。在美国提高核力量于国家安全战略中的地位、将核武器重新作为霸权工具的背景下,中美战略稳定性面临挑战。特朗普政府对中国挑起贸易争端,经贸关系在中美关系中的“稳定器”和“压舱石”作用减弱,建构中美复合战略稳定关系的必要性凸显。中美之间经济深度相互依存,在维护国际体系稳定方面具有共同利益,这为建构中美复合战略稳定关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中美复合战略稳定关系框架包括建立在非均势核威慑基础上的战略稳定性、双方经济的深度相互依存、战略互信、双方对话交流与合作机制等四根支柱,其中以非均势核威慑基础上的战略稳定性为核心支柱。虽然中美战略互信存在短板,但随着中国战略核力量的进步、中美经济相互依存的继续维持和双方对话交流与合作机制的成熟和完善,中美复合战略稳定关系将不断巩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