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5篇
  免费   1篇
世界政治   1篇
法律   20篇
中国共产党   4篇
中国政治   7篇
政治理论   1篇
综合类   33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14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6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以广东小悦悦事件为代表的众多见危不救行为,在全社会造成了恶劣的影响,引发了社会对见危不救行为的关注。对见危不救行为是否可以纳入刑法处罚的范围、如果可以纳入刑法处罚的范围,我们应该在立法上注意什么样的问题成为当前刑法学界亟需解决的现实热点问题。本文试通过历史研究的方法,以《唐律疏议》中对见危不救行为的相关立法为切入点,并结合当今我国的实际情况,建议将见危不救行为入刑,并从犯罪客体等四个方面提出了具体的立法意见以及在立法中应注意的事项。  相似文献   
12.
贺海仁 《北方法学》2012,6(5):26-34
受害人是指所有认为自己的权利受到侵害的人,受害人的权利源于自然状态中人的生存需要和人作为人的道德资格,应当首先承认每个人都有认定自己权利受到侵害的主观权利,赋予每个人确认受害人的资格和自由。在这个前提下,区分"命不好的人"、"受苦的人"和"特殊的不幸的人"才具有现实基础,也为甄别不同形式的救济理论确立了立论的基础和方向。现代权利救济理论承认受害人作为权利主体和救济主体的双重身份,它的使命在于贯彻自我救济的权利这一核心观念,从而与道德范式下的怜悯论和神学意义上的救赎学拉开了距离,以此张扬人的价值和自我救赎的世俗意义,为与一种合乎正义的社会结构相契合的善政或权利的道德提供驱动力。  相似文献   
13.
随礼行为在中国是一个普遍的现象,它通常发生在婚丧嫁娶事件中。婚姻的缔结在中国能够体现出缔结婚姻双方的人际关系网络,在其人际关系网络中,随礼又可以作为关系远近的一个重要标志。无论关系远近,相同类型的交往者会表现出力求彼此之间的关系平衡稳定,而关系越近的交往者表现的行为越复杂。这种平衡性关系的维系是中国人稳定人际关系网络的一个重要基础。  相似文献   
14.
受贿犯罪是目前最为严重的腐败犯罪之一。不仅扰乱了社会公平和市场经济的正常秩序,而且严重损害了国家工作人员的职务廉洁性和公众对国家机关的信赖程度。其中受贿罪利益要件问题,一直是刑法理论界和司法实务界的热点问题。在分析利益要件时,试通过用短缩的二行为犯理论和"为他人谋取利益"在实践中的功用来解析"为他人谋取利益"要件作为受贿罪的主观要件的观点。  相似文献   
15.
债之效力区分为对内效力与对外效力。对外效力是对债之关系当事人之外的第三人所产生的效力。一般情况下债权仅在当事人之间发生拘束力,但为了保障债权的实现,在特殊情况下法律对合同相对性予以突破。债的对外效力的表现主要包括:债权的保全,债权的物权化,第三人侵害债权,涉他合同。  相似文献   
16.
合同上第三人法律范畴刍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宋忠胜 《河北法学》2004,22(7):141-144
作为合同法上的一项基本制度,第三人制度在有些国家的立法中已有单列,我国合同法之规定尚较为零星。完善我国的合同法第三人制度,首先应明确第三人的范畴。我国合同法所界定的第三人的主体对象应包括合同内容涉及的第三人、合同履行中的第三人等等。  相似文献   
17.
关于我国刑法中性犯罪问题的几点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李培泽 《现代法学》2004,26(4):87-91
强奸罪的犯罪主体、犯罪对象不宜有性别限制,建议将我国《刑法》第236条第1款中的“强奸妇女”修订为“强奸他人”,将第2款中的“奸淫幼女”修订为“奸淫儿童”;强制猥亵侮辱妇女罪的罪名不够妥当,建议删去《刑法》第237条第1款中的“侮辱妇女”字样,将“强制猥亵妇女”修订为“强制猥亵他人”;将奸淫儿童作为独立罪名设置,增设过失奸淫儿童罪。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一系列因"助人行为"反被诬陷的案件时有发生。当今的中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之中,公民的道德建设尚未完全实现,而法律在社会生活中具有着一定的引导作用,如何运用法律在维护人们正当权益的同时,也引导着道德建设,值得人们去关注。本文介绍了中国古代关于"助人行为"立法、美国《好撒玛利亚人法》以及现行法律对"助人行为"立法的情况,指出了立法层面上的缺陷,进而提出了合理化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9.
第三人干扰他人婚姻关系是否应当承担损害赔偿责任在我国长久以来一直存在争议。然而,通过对台湾法和德国法上两种完全不同的法律规定进行比较可以得知,第三人是否应当承担损害赔偿责任实际上是由一般社会观念及民众的价值判断所决定的。通过对我国现行法律中所体现的法律价值、第三人干扰婚姻关系制度的目的、负面风险的发生以及干扰婚姻关系行为的价值评判进行分析,笔者认为我国不应当要求第三人承担损害赔偿责任。与此同时,笔者也对受损害配偶受欺骗抚养非亲生子女的损害赔偿问题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20.
现有立法与理论研究对不动产登记制度关注颇多,对动产登记制度却重视不够.为充分发挥动产的效用,为融资提供多途径的法律保障,有必要进一步完善动产登记制度.动产登记制度应建立登记对抗要件主义为原则登记成立要件主义为例外的立法模式.对我国动产登记制度加以完善应首先从进一步明确登记动产范围入手,通过统一登记机关、建立配套登记办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