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918篇
  免费   86篇
各国政治   360篇
工人农民   86篇
世界政治   132篇
外交国际关系   603篇
法律   580篇
中国共产党   284篇
中国政治   514篇
政治理论   409篇
综合类   1036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9篇
  2022年   38篇
  2021年   66篇
  2020年   119篇
  2019年   64篇
  2018年   69篇
  2017年   83篇
  2016年   78篇
  2015年   71篇
  2014年   256篇
  2013年   424篇
  2012年   298篇
  2011年   323篇
  2010年   252篇
  2009年   235篇
  2008年   246篇
  2007年   220篇
  2006年   239篇
  2005年   210篇
  2004年   201篇
  2003年   165篇
  2002年   159篇
  2001年   118篇
  2000年   48篇
  1999年   8篇
  1997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00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3 毫秒
101.
郭锐  陈丹 《行政与法》2013,(12):73-77
近年来,中国服务外包产业持续快速发展的良好势头非常抢眼,从而极大地弥补了该产业在中国起步时间较晚的相对不足.目前,服务外包产业不仅成为中国各类企业更多地参与和更好地角逐全球市场的新舞台与新高地,更成为进一步促动和实现中国经济发展方式新的转变以及产业结构升级转型的一条重要途径.由此,对中国服务外包产业发展进行现状评估、问题分析和对策探讨就成为国内学术界和实务界关注的重点.  相似文献   
102.
黄刚 《桂海论丛》2012,28(2):54-57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中,社会建设有着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和文化建设截然不同的理论和实践特征,主要表现为:突出建设的社会性、强调治理的公共性、关注需求的日常性、关涉布局的综合性。这些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日益凸显出来的基本特征表征着当代中国社会建设的专业化和自主化发展趋势,也体现了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全面性和科学性。  相似文献   
103.
通过对被保险人对于代位求偿权所负义务性质的剖析,明确了被保险人仅负有不得损害保险人代位求偿权的消极义务。结合英美法的相关制度和判例并联系中国海上保险的司法实践,进一步阐述了被保险人所负义务的内涵。最后结合《中华人民共和国保险法》,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商法》第253条进行检讨,提出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商法》第253条的修改建议。  相似文献   
104.
刘晗  夏泉 《东南亚研究》2012,(3):107-112
党化教育是国民党掌权后在思想领域实行一党专制的重要手段,尤以民国国立大学内的党化教育最为典型。本文着重以民国华侨教育家郑洪年任校长期间的国立暨南大学为考察点,探讨国民党在国立大学实施党化教育的主旨、具体措施及其影响,以加深对民国时期党化教育的认识。  相似文献   
105.
发回重审是重要的程序违法的制裁与救济机制,它对于维护程序的公正、实现程序的独立价值具有重要作用,但是程序违法不是发回重审的充分条件;只有程序违法严重影响程序公正或者可能影响判决、并且已经在原审中被及时提出过异议,才会导致发回重审。  相似文献   
106.
张溪 《政法学刊》2014,(3):11-14
建国初期,新中国面临复杂形势和严峻局面,中国共产党率领中国人民在废除国民党《六法全书》以后,在法律不完备的情况下,创造性通过"运动治国""社论治国"的方式,用指示、规定和命令等政策、媒体和法治的方法,管理和治理国家,形成独特的管理国家的规律,为当下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提供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107.
中日甲午战争中清朝的惨败给中国社会带来空前严重的社会危机,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程度。而战胜国日本则国力日益强大,跻身于资本主义列强的行列。甲午战争后,日本的崛起和扩张加剧了东亚地区国家关系的变化,给这一地区的国际关系带来直接而深远的影响。东亚国际秩序由以中国为中心的传统宗藩朝贡体系向近代殖民条约体系转型,中朝日近代新型的国家关系逐渐建立起来,传统的宗藩体系土崩瓦解。本文以中日甲午战争的爆发与传统华夷秩序的瓦解为切入点,探讨甲午战争后东亚传统邻邦中朝日三国新型近代国家关系建立始末及其对三国关系产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8.
109.
Rebecca Suter 《Japan Forum》2020,32(3):361-378
Abstract

In many of Murakami Haruki’s works, the protagonist is in a profession close to the world of literature, although usually not exactly a writer. In their role as translators, advertising copywriters, journalists, or editors, Murakami’s protagonists are invested with the task of rearranging fragments of reality into narrative or artistic form, and/or of transmitting a message. This process is emotionally charged, often involving a supernatural dimension. While the process of reconstructing a narrative is largely unconscious, the narrator’s choice to act in this capacity is deliberate, and is presented as a way of fulfilling his responsibility towards others. I read this element as an expression of Murakami’s vision of the role of a writer in society. The figure of the artist-narrator takes an interesting form in Kishidanchō-Goroshi (Killing Commendatore, 2017), where the protagonist, a visual artist specialising in realistic portraits, decides to pursue a more creative approach to painting that leads him to a series of supernatural adventures. Through a close reading of the novel, this article investigates how Murakami’s portrayal of the artist as a shaman-like figure functions like a metaphor for the role of the literary author as a catalyst that enables people to connect with their inner self and with each other.  相似文献   
110.
中国少数民族服饰研究发展的历程及几点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国少数民族服饰研究伴随着新中国成立,走过了半个多世纪的历程。本文梳理和总结了民族服饰研究发展的阶段性成果与特点,并对当今民族服饰研究中的一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