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03篇
  免费   19篇
各国政治   28篇
工人农民   10篇
世界政治   11篇
外交国际关系   31篇
法律   343篇
中国共产党   19篇
中国政治   78篇
政治理论   55篇
综合类   247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22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12篇
  2017年   11篇
  2016年   15篇
  2015年   15篇
  2014年   59篇
  2013年   74篇
  2012年   50篇
  2011年   42篇
  2010年   48篇
  2009年   54篇
  2008年   48篇
  2007年   56篇
  2006年   73篇
  2005年   53篇
  2004年   62篇
  2003年   37篇
  2002年   28篇
  2001年   17篇
  2000年   19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82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1.
从婚内无"奸"到婚内有"奸",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然而在现代社会,婚内强奸行为是否构成犯罪?这已成为当前社会探讨的焦点问题.婚姻关系存续期间的男女两性关系的特殊性和已婚妇女相对于丈夫是否享有性的自由权利以及我国是否具备将婚内强奸行为认定为强奸罪的社会基础都将成为决定婚内强奸行为是否构成强奸罪的决定因素.  相似文献   
12.
教育目的最终还是还原于对人本质的思考。从本质上说 ,人是创造者 ,是教育的主体 ,人的最大自由与解放是当代教育的终极目标。  相似文献   
13.
教师对学生性侵犯中学校特殊民事责任的比较法学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少数教师利用师生关系对学生进行性骚扰已成为严重威胁未成年学生健康成长的社会问题 ,学校及教育部门的雇主责任也成为法律中亟待解决的课题。无论是以无过失责任为原则的美国雇主责任制度 ,还是以过失责任为原则的德国雇主责任 ,就本质意义而言 ,性骚扰中雇主责任是由于特定的雇佣关系存在 ,体现一定价值判断的雇主与受害人自由利益之间的平衡关系 ,而二种责任制度的差异 ,根本之处在于其不同价值判断对雇主和受害人自由的态度 ,取决于相应利益的相对重要性或相对价值。从未成年学生权利为宪法上公民权利的高度、从保护未成年学生至高无上的自由权利出发 ,应建立起学校及教育部门在教师对学生性骚扰中的严格雇主责任。  相似文献   
14.
在英国通过《人权法》法案前,新闻自由未被视为一项法定权利,但民众早已形成一种共识,新闻自由理当在社会中得到保障。而隐私权作为自然人权,具有普世价值,大众也应享有“对自己隐私合理期待”的权利。媒体为迎合大众的低俗口味,把闲话转为商品,其触角甚至伸向受害者。由于隐私权法的缺位,公民的隐私始终处于风雨飘摇中,民众只得依据其他诉因寻求法律上的救济。《人权法》颁布后,法官在实践中对保密责任新标准重新解读,这种变化对后续的判例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5.
审判公开的限度——以未成年人刑事审判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保护未成年人利益,对未成年人刑事案件不公开审判,这是审判公开原则的例外.其基本含义是审判过程不公开,其衍生规则包括:诉讼材料不公开、判决不公开、对其媒体报道要进行限制.但是,未成年人刑事案件不公开也是有限度的,必须在与正当程序、被告人利益、新闻自由等利益平衡后确定是否公开审判,以确保未成年人利益与公众知情权的合理平衡.  相似文献   
16.
This article seeks to answer two research questions: does public-private partnerships (ppp) live up to its promises to government? How do contractual arrangements affect ppp performance? We propose a conceptual framework to evaluate ppp performance by comparing actual project outcomes to government goals in initiating the partnerships, and to explore how a set of contractual arrangements affect the ppp performance on each identified goal. The framework is applied to a comparative case analysis of highway ppp experiences in the commonwealth of virginia (us) since the 1990s.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se ppp cases were successful in accessing innovative finance, but their performance was mixed on reducing construction risk and transferring revenue risk. Generally improved over time with later projects, the ppp performance was affected not only by interaction among contractual arrangements –private partner selection, financial arrangements, role division, risk allocation, and project characteristics – but also by authorizing and supportive legislation in the policy domain.  相似文献   
17.
现今世界上大多数国家都肯定了比较广告行为,并且在法律层面上加以保护.我国法律没有关于比较广告的规定,因此造成了我国司法实践中在认定比较广告时出现了十分混乱的状态,其结果是大部分比较广告行为被认定为不正当竞争行为.在我国加入WTO之后,外国商品大量涌入,有必要顺应时代的发展需要,将比较广告在法律层面上合理界定.从市场规制法的视角论证了比较广告行为,为比较广告立法作了理论上的分析,试图在经济法之市场规制的背景下为其探寻立法基础.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国内外某些人鼓吹和宣扬的以民主、自由、人权等为主要内容的“普世价值”观,实际上是资产阶级在当今世界实行西化、和平演变和“颜色革命”的工具。社会主义社会是高度重视和发展民主、自由、人权的社会;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民主、自由、人权,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重要任务。在社会意识形态领域中,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的一元化。  相似文献   
19.
当前,我国审判实践对于名誉权以及公民言论自由权利的平衡存在较为明显的困境。在名誉侵权案件中现行诉讼规则和司法解释并没有将同样重要的言论自由权纳入保护的范围。言论自由与名誉权在权利本质上具有一定的紧张关系,其冲突的诉讼规则必须在举证责任分配、权利配置方式等方面平衡宪法性的言论自由与民法视野中的名誉权。  相似文献   
20.
This article explores youth activism in the US, not through the lens of collective action, but as the product of personal choices. By drawing on existentialism, and particularly on the work of Jean-Paul Sartre, this article proposes to shift the focus of the debate from youths’ collective action to the self – a conscious self that observes, perceives and makes sense of the surrounding world through personal experience. It is this conscious self that decides how, and whether, to intervene against the ‘wrong’ that the self experiences. In this perspective, it is not only the acts (of citizenship) that matter, but the conscious process through which the self chooses to become political. Such an understanding will ultimately help uncover not only how the undocumented act and how to conceptualise their acts but also how they perceive and experience their current status and who they want to becom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