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03篇
  免费   19篇
各国政治   28篇
工人农民   10篇
世界政治   11篇
外交国际关系   31篇
法律   343篇
中国共产党   19篇
中国政治   78篇
政治理论   55篇
综合类   247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22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12篇
  2017年   11篇
  2016年   15篇
  2015年   15篇
  2014年   59篇
  2013年   74篇
  2012年   50篇
  2011年   42篇
  2010年   48篇
  2009年   54篇
  2008年   48篇
  2007年   56篇
  2006年   73篇
  2005年   53篇
  2004年   62篇
  2003年   37篇
  2002年   28篇
  2001年   17篇
  2000年   19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82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在网络规制过程中,既要实现秩序与安全又要保障公民的言论自由.以言论自由保护为视角观察我国网络规制立法存在的问题会发现,目前,在网络规制立法领域存在立法层级低、立法主体混乱以及立法程序欠缺民主要素等问题.本文分析了网络规制立法的必要性以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关的解决思路.  相似文献   
92.
吉尔莫所谓的契约之死,无非是契约自由的丧失,也即和契约正义"合体"的契约自由的丧失。契约自由与契约正义由"合体"走向背离,是因着"主体平等"和"完全自由市场"在垄断的语境下不复存在。格式合同的出现成了契约自由背离契约正义的典型例证。在格式合同中,合意和选择失去了意义,契约自由背离了契约正义从而走向了形式正义的泥沼。将实质公平理念引入契约自由原则,或许能带来契约的再生。以实质公平理念规制格式合同,通过国家干预性质的立法、司法和行政手段实现格式合同中自由与正义的"合体"。本文以格式合同的典型司法案例为例证,研究了如何将经济法关于实质公平的价值理念引入格式合同的民商事审判,以探索一条如何达致契约自由与契约正义新的"合体"以及契约自由再生的司法实践路径。  相似文献   
93.
通过概念金字塔对法律价值的问题史进行梳理是研究法律价值的传统进路。然而,法律是一种实践性的存在,对法律价值的认识应跳出"主体-客体"的研究范式。对法律价值的检讨可以基于自由要素展开。首先,从个体自由出发检讨个人主义在法律价值问题上从身份到契约的转变过程。其次,追问社会契约论视角下国家共同体建构问题是证明个人自由的实效性,以及检验共同体正当性的可行路径。而法律价值如何涵摄人权价值是探讨个体自由不可或缺的一环。  相似文献   
94.
在介绍福建省高级人民法院审理的厦门崇联进出口有限公司与A.P.穆勒-马士基有限公司海上货物运输合同纠纷上诉案的基础上,分析了FOB贸易条件下的卖方被记载为提单托运人时其法律地位的认定,并结合中国现行法律规定及相关司法实践对该案进行了评析,指出即使FOB卖方被认定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商法》下的"实际托运人",在提单载明运费到付且实际托运人对集装箱超期使用费的产生不存在过失的情况下,承运人无权要求"实际托运人"承担前述运费及集装箱超期使用费。建议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商法》修订时对两类托运人的权利、义务、责任进行明确规定。  相似文献   
95.
Writing recently in The Political Quarterly, the journalist John Lloyd took issue with regulatory remedies for ‘bad journalism’ in the United Kingdom that were proposed by the Leveson inquiry of 2011–12 and endorsed by Parliament in 2013 in the form of a Royal Charter. State action will fail, he asserted, because only journalists can change journalism, and he urged British journalists to undertake this transformation. This response argues that Lloyd dismisses the Leveson process too lightly and takes too little account of the many victims of press abuses, who are entitled to better protection. A decent society had to do something about this, and the Leveson Charter process was a measured and constructive response that offers the best hope of higher press standards and of protection for ordinary citizens while safeguarding freedom of expression for journalists. Lloyd's proposal for action by journalists, by contrast, is impractical, not least because it ignores powerful forces preventing journalists from taking control.  相似文献   
96.
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具备财产性和社会保障性双重特质,由于自身所追求价值目标的不同和外在所强加的使命,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财产性与社会保障特质相互冲突,财产特质无法反映现代市场经济的需求,造成了效率的低下及其他经济、社会问题的产生。因此,有必要在法律层面和实践层面进行修正和努力,以促进农村绿洲社会的发展和维持社会的稳定。  相似文献   
97.
我国侵权法草案规定侵权人不明的高空抛物致人损害,由“不能证明自己没有过错的建筑物使用人”连带承担全部赔偿责任。这实质上是对建筑物区分所有权人设定了一种对其在住宅内的行为随时举证证明的义务。这种对建筑物区分所有权人自由权利的限制和负担,无法解释和证成其正当性。建筑物区分所有权人实施的抛物行为是其承担侵权责任的根据,侵权行为人不明,受害人就无法按照侵权法获得赔偿。区分所有权人相互之间的监督义务和协助查找义务以及作证义务,乃公法上的义务;以此为根据要求其对受害人承担连带侵权责任,违反了法律关系理论的基本原理。要求建筑物区分所有权人证明没有实施抛物行为,违背了未发生的事实无法证明的证据法原理。推定所有可能实施侵权行为的人实际实施了侵权行为,违背了违法行为不能推定的侵权法原理。所以该条应该删除。  相似文献   
98.
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将其所有理论、实践活动的最高目标确定为谋求人的自由、解放和发展,明确提出未来新社会应该是每个人全面自由发展的社会形式。人是社会的主体,只有人得到自由、解放和发展,才能推动社会进一步发展。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就是要把人从旧体制下解放出来,改变不合理的规章制度,为人的发展创造充分的条件。  相似文献   
99.
建立在不完全所有权性质的集体土地所有权制度基础上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具有浓厚的身份性和社员性特征。加强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性,在建立起契约关系的同时,适当保留传统农民的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身份关系,以此作为实现农村社会保障的组成部分,是一项符合国情与中国经验的制度选择。  相似文献   
100.
Educational freedom, rightly understood, depends upon the freedom to shape - and (for individuals) to choose to study in or teach in - distinctive educational institutions. This implies an obligation upon faculty who have chosen to commit themselves to such an institution to teach in a way that engages positively with its educational project. Policies which provide scope and encouragement for schools and universities to represent distinctive and coherent viewpoints are an essential condition of educational freedom in a pluralistic society. These issues are discussed with reference to the ‘values project‘ of Free University in Amsterdam and to debates, in the Netherlands and the United States, over the distinctive character of schools. This revised version was published online in August 2006 with corrections to the Cover Dat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