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6篇
  免费   2篇
各国政治   4篇
工人农民   11篇
世界政治   3篇
外交国际关系   8篇
法律   64篇
中国共产党   10篇
中国政治   35篇
政治理论   13篇
综合类   50篇
  2023年   2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23篇
  2012年   11篇
  2011年   10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15篇
  2007年   18篇
  2006年   12篇
  2005年   18篇
  2004年   12篇
  2003年   10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2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1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52.
农民权益保障视野下的农村土地征收制度重构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土地是人类的生存之本。农村的土地不仅是生产资料,对广大农民更具有生活保障、提供就业、直接受益、后代继承、土地增值等效用。城市扩张靠政府强制征收农民土地,由于目前法律规定的征地补偿机制不完善,导致失地农民利益受损,社会矛盾激化。土地征收补偿事关失地农民生存权。科学合理地构建我国土地征收制度,补偿原则宪法化,土地征收权限规范化,补偿标准科学化,完善争议解决机制,关乎和谐社会构建及稳定大局。  相似文献   
53.
就业是民生之本.千方百计解决好群众的就业问题,是我们党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体现.我们必须从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高度,从关心群众疾苦、密切党与人民群众血肉联系的高度,提高认识,为人民群众创造良好的就业环境,扩大就业门路.  相似文献   
54.
认知评价疗法的核心概念是"个人生活规则",它是指个体的一种认知结构,代表个体对心理和社会性事件的法则化的看法和道德伦理的规定性。个体所产生的各种情绪和对自我的看法、评价皆与个人生活规则相关。个体心理问题之所以出现,在于个体所持有的个人生活规则缺乏一定的适应性,故心理治疗就是要对个人生活规则加以调整和修正。认知评价疗法吸收了诸多人文主义的观点,体现了心理疗法间相互融合的趋势。  相似文献   
55.
创建农村社会救助体系的新思维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从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目标的高度,针砭和整合传统的农村社会救助体系,提出了建立新型农村社会救助制度的思路.  相似文献   
56.
“流动知青”并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社会弱势群体,但由于某些现存社会制度内含的针对某些社会群体的社会歧视,该群体具有社会弱势群体的某些特征。随着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和完善,目前尚处于边缘状态的“流动知青”将成为未来青年就业群体中的主流群体。中央政府应尽早着手建立不分城乡、不分区域、全国统一的社会保障体系。  相似文献   
57.
广西世居少数民族人口生活质量比较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莫小峰 《桂海论丛》2003,19(6):57-59
广西各世居少数民族在健康和文化素质这两个反映人口生活质量的最基本方面存在较大的差异 ,从总体上看 ,少数民族人口生活质量偏低 ,最主要的原因是其人口文化素质低下 ,因此 ,大力发展少数民族教育事业 ,努力提高少数民族人口文化素质 ,是广西少数民族人口进入小康生活质量行列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58.
胡国庆 《桂海论丛》2006,22(4):84-86
当代生活世界的主题是全球化,中华民族的崛起在于文化上的自信,而中国文化所包含的传统和现代的两个方面各有所长。中国文化的复兴既不拘泥于传统文化的盲目自大,又不执迷于西方文明的物质主义,而应结合传统文化和当代生活世界的主题创生出自信的中国文化。  相似文献   
59.
Changes in life roles reflect the process of reorganization of identity, which is an important component of adaptation during transition to parenthood. During this family transition gender differences are significant. Despite the fact that in Western societies women and men are encouraged to share family and work responsibilities, female self-concept is more strongly associated with motherhood, whereas men still highly value the role of a breadwinner. Therefore, relative perceived and desired salience, and directly assessed importance of main life roles (a spouse, a worker and a parent) before and after the birth of the child were examined. One hundred and eighty-seven couples participated in the study. The perceived (relative and directly assessed), and relative desired salience of a parental role increased after the child’s birth in both genders. Women valued the parent role higher than men who deemed the worker role more salient to their identity after the child’s birth. Spouse identity seemed to be created in the couple itself as both partners assessed it similarly. Inclusion of couples and repeated measurement of all variables allowed for the analysis of complex changes in self-perceptions in transitions to motherhood and fatherhood.  相似文献   
60.
Foreword     
《Child & Youth Services》2013,34(1-2):xiii-xv
No abstract available for this articl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