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85篇
  免费   117篇
各国政治   7篇
工人农民   11篇
世界政治   6篇
外交国际关系   13篇
法律   924篇
中国共产党   31篇
中国政治   140篇
政治理论   32篇
综合类   438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5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25篇
  2019年   34篇
  2018年   38篇
  2017年   46篇
  2016年   44篇
  2015年   40篇
  2014年   73篇
  2013年   110篇
  2012年   97篇
  2011年   100篇
  2010年   98篇
  2009年   78篇
  2008年   137篇
  2007年   119篇
  2006年   120篇
  2005年   97篇
  2004年   84篇
  2003年   51篇
  2002年   53篇
  2001年   43篇
  2000年   23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7篇
  1997年   8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7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3篇
  1983年   3篇
  198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0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死亡补偿费研究——尝试一种非主流观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石春玲 《法学论坛》2007,22(1):89-96
死亡补偿费的性质不仅关系死亡的民事救济,还涉及生命权的有无以及宪政和刑法理论对于生命的关注.现行法将死亡补偿费定性为对财产损失的赔偿,客观上把人看作获取收益的工具,有悖生命伦理.死亡补偿费应该是对生命损害的补偿,死亡赔偿项目除包括死者生前的健康和财产损失,现行法规定的其余赔偿项目都应以死亡补偿费概括.死亡补偿额以35岁为基数,赔偿可支配收入35年,每增加或者减少一岁,减少一年,最低赔偿不低于10年,对二亲等亲属的赔偿数额酌减.  相似文献   
32.
家庭暴力是古今中外家庭中常见的一种带有普遍性的丑恶现象,是一个全球性的问题.家庭暴力是指家庭成员中的一方对另一方施暴的行为,在我国有渐次多发的趋势,给正常的家庭关系造成了严重的损害,现已成为社会稳定的重要杀手.在对家庭暴力行为进行道德上的谴责与法律上的防治、惩戒之外,我们应制定专门的反家庭暴力法,纳入刑法体系,以期在预防、制止和惩治家庭暴力,构建和谐社会方面发挥应有的作用.  相似文献   
33.
虚开增值税专用发票罪是我国新刑法规定的一个新罪名。由于本罪具有较强的专业性,刑法的规定也不很清晰,所以,与本罪相关的一些问题在司法实践中引起了争议。比如,虚开增值税专用发票又以此骗取国家税款的行为应如何定性、对虚开增值税专用发票罪是否可以适用死刑等。对此,只有在综合分析后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  相似文献   
34.
资本主义的现实运行包含着发展与衰退两种趋势.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发展表明,资本主义仍然具有较强的自我调节能力和较大的发展潜力.但是,资本主义的自我调整是在资本主义制度框架内进行的,资本主义的新发展并没有消除其基本矛盾,也不可能改变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这一人类社会发展的总方向.  相似文献   
35.
浅析农村恶势力犯罪的原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村恶势力犯罪的原因主要有农村基层管理能力弱化、农村贫富差距不断拉大、群众存在惧恶心理、宗族关系消极影响 ,对农村恶势力打击不力以及政府存在不当行为、社会存在腐败现象等。  相似文献   
36.
欠发达地区落后的原因在哪里?是谁造成了欠发达地区的欠发达?本文独僻蹊径,从人为因素角度进行了深入的分析探讨。  相似文献   
37.
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和各种黑恶势力犯罪是当前我国一种非常突出和严峻的社会现象,严重地影响到我国的社会治安和市场经济的正常运行,是必须大力解决的一个社会问题。分析、解剖“黑社会”犯罪的基本状况、严重的社会危害性和产生、发展的原因,将有助于我们制定预防和控制黑社会性质犯罪的科学对策。  相似文献   
38.
This paper explores the use of European erotic death imagery produced in the Death and the Maiden (D&M) genre in two time periods. It compares and contrasts D&M imagery produced by the Germanic-speaking proto/early-Reformation artists, Hans Baldung (alias Grien) (c1484–1545), Niklaus Manuel (known as Deutsch) (c1484–1530) and Sebald Beham (known as Hans Sebald Beham) (1500–1550) which highlighted the folly, futility and transience of earthly vanities during the transition from Roman Catholic to Protestant Christianity, with contemporary calendar art produced by Cofani Funebri (from 2003) and Lindner (from 2010) which advertise coffins manufactured in the increasingly secular countries of Italy and Poland. Drawing on Biblical narrative, Augustinian theology and European socio-cultural perceptions of gender, this paper argues that these D&M images are highly eroticised and place woman as signifiers of transcient life (vanitas) and earthly pleasure (voluptas), juxtaposing her with a masculine/male representation of death; Death being imaged as an individual in the sixteenth century, and as a coffin in the contemporary works. The paper also contextualises the imagery in terms of traditional European Christian notions of life and death, as informed by the Biblical Fall narrative, with its elucidations of sin, concupiscence and punishment. It thus asserts that both socio-cultural and religious attitudes towards gender are highly significant in D&M imagery and indeed in terms of the artworks, argues that the masculine signifier of Death can be placed as Adam, whilst the Maiden, as fecund life, represents Eve. However, the overt eroticism of both sets of artworks also allows for a reading that draws on Messaris' [(1997). Visual persuasion; the role of images in advertising. London: Sage] notion that visual images ‘make a persuasive communication due to iconicity; the emotional response to the visual image presented’. Thus, this paper contrasts D&M imagery produced over 400 years apart to examine consciously erotic gendered thanantological allegories of women as vanitas and voluptas, and the male/masculine as representations of Death.  相似文献   
39.
地下六合彩严重扰乱了我国农村、中小城市等地区的正常生产、生活秩序,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和谐社会的一大障碍。因此,必须加强对地下六合彩相关问题的研究,以寻找其不断蔓延的根源,并提出有效的防范打击对策。  相似文献   
40.
刘晓兵 《河北法学》2007,25(7):163-168
诉因制度是日本刑事诉讼法借鉴大陆法系职权主义诉讼程序和英美法系对抗主义诉讼程序的一项独创.主要探讨诉因的基本涵义、诉因与相关范畴的关系、诉因在日本刑事诉讼中的运行规则、诉因的主要功能及其对我国刑事诉讼的借鉴意义.在刑事诉讼中,诉因可以协调控诉方、裁判方和辩护方在刑事诉讼中的相互关系,不但有利于制约公诉机关的起诉变更权,而且有利于防止司法权滥用和保障辩护权的有效行使.在当前我国刑事诉讼程序由职权主义向对抗主义转变的过程中,借鉴日本的诉因制度有利于克服我国刑事司法实践中的某些缺陷和弊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