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878篇
  免费   108篇
各国政治   170篇
工人农民   124篇
世界政治   113篇
外交国际关系   376篇
法律   789篇
中国共产党   291篇
中国政治   645篇
政治理论   361篇
综合类   1117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12篇
  2022年   22篇
  2021年   29篇
  2020年   81篇
  2019年   67篇
  2018年   54篇
  2017年   73篇
  2016年   62篇
  2015年   56篇
  2014年   179篇
  2013年   326篇
  2012年   282篇
  2011年   256篇
  2010年   232篇
  2009年   216篇
  2008年   240篇
  2007年   247篇
  2006年   242篇
  2005年   280篇
  2004年   271篇
  2003年   241篇
  2002年   221篇
  2001年   161篇
  2000年   82篇
  1999年   18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98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01.
近年来,美国所倡导和力推的“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议”(TPP)得到了台湾当局的积极响应。美国基于牵制中国主导的东亚经济一体化进程以及扩大对台贸易出口的双重动因,对台湾加入TPP表示支持。而台湾当局出于拓展“国际经贸空间”,提升美台实质性关系,并减少对大陆经济依赖度等多重目的,也积极谋求加入TPP。但是受制于两岸关系的现实以及中美关系的大局,加之台湾岛内经济自由化程度远未达到TPP的要求,台湾当局加入TPP的过程势必困难重重。  相似文献   
102.
经济地理学的适宜性理论认为,经济适宜性和自然适宜性对人才分布具有决定性作用,但是伴 随着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人文适宜性对人才的吸引力有逐步增强的趋势。研究利用全国层面的城市—人才数 据对人文适宜性的人才集聚效应进行了验证。研究发现:经济和自然适宜性依然对人才分布具有决定性作用, 但人文适宜性也已成为中国城市吸纳人才的一个有利因素;电影院、文化馆等具有国情特色的人文适宜性设施 对人才的区域分布具有显著而稳健的影响;人文适宜性是人才集聚的原因而非结果;随着人文适宜性相关设施 的存量不断积累,其吸纳人才的能力和规模不会边际递减,反而有累积递增的倾向。研究建议,在人文适宜性 塑造时应突出“中国特色”,打造“经济—自然—人文”三位一体的品质城市,以吸引人才集聚。  相似文献   
103.
面向网络经济的财经类学生信息素养培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网络经济已成为现有经济形态的重要内容,对财务、金融、贸易等领域产生了重要影响。网络经济不仅带来了社会意识和行为方式的根本性变革,而且对人才的信息素养提出了新的要求。本文在对网络经济的特征以及信息素养的新要求进行剖析的基础上,从文化素养、信息意识和信息技能三方面论述了财经类专业学生信息素养培养的内涵,并从信息技能层面、知识素养层面、信息意识层面三个角度提出了财经类专业学生的信息素养培养对策。  相似文献   
104.
农村社会保障法律关系错综复杂,政府、社会及农民在农村社会保障中既有相应的权力(利),也要履行一定的义务。行政法、经济法和社会法各自具有独特的法律价值和调整对象,本文分别基于这三个法域检视农村社会保障法律制度构建中的政府责任,考察农村社会保障法律制度构建中政府责任的越位和缺位,反思政府在构建农村社会保障法律制度中所发挥的主导和基础作用,提出在社会法视阈下政府应定位在承担法律制度构建、财政支撑和监督管理之责任。  相似文献   
105.
涉众型经济犯罪的复杂性、特殊性决定了其判后追缴、退赔工作的难度,在"重人身、轻财产"的刑事司法理念影响下,涉案财产的性质与权属不明、查控与保全滞后、裁判主文表述不明等问题都未能给判后执行创造良好的基础和条件,且容易造成审判与执行的脱节。对此,应及早保全涉案财物并妥善保管,构建正当的审理程序,落实实体审理内容并规范制作裁判文书,为后续执行奠定正当性的实体基础和物质基础。  相似文献   
106.
Abstract

While many studies have identified an association between social class and economic preferences, we know little about the implications of changes in class location for these preferences. This article assesses how social class and intra-generational class mobility affect economic preferences drawing on longitudinal data from the British Household Panel Survey. In doing so, the article adopts a post-industrial perspective that considers horizontal and vertical class divisions. Even when time-invariant characteristics of individuals are kept constant (through fixed-effects estimation), it is found that both vertical and horizontal class location explain economic preferences. Thus, these estimations suggest that social class moulds preferences, even when accounting for factors that can lead to selection into classes. Moreover, people who change classes hold different economic preferences than their peers in the class of origin, but do not completely assimilate into their class of destination. This implies that growing intra-generational class mobility could undermine the class basis of political conflict.  相似文献   
107.
Abstract

This article examines how the decentralisation and fragmentation of the Indonesian state and resultant central–local dynamics affect cross-border regionalism in Indonesia’s periphery. It argues that cross-border regionalism projects are best understood as sites for scalar contestation over regulatory control between central and local government. Moreover, scalar contestation around cross-border regional projects is characterised by the struggles to control relationships with transnational capital between elites operating at different tiers of the state. When elites at different scales have conflicting interests and strategies, this can cause policy incoherence, inhibiting the development of cross-border regionalism. Conversely, when they align, and intersect with the interests of transnational business, cross-border regionalism can succeed. To illustrate the argument, this article utilises the comparative case studies of the Batam free trade zone and West Kalimantan–Sarawak cross-border cooperation.  相似文献   
108.
我国自2002年起开始施行公益性岗位的政策,这一政策对拓宽就业渠道、缓解失业压力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目前依靠政府进一步开发和购买公益性岗位的难度很大。本文对国内外公共服务供给机制转型进行了比较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以下建议:我国应进一步完善公共服务的供给机制,以社区为平台,通过推动购买服务的方式,调动社会组织服务社区和吸收就业的功能,以推动公益性岗位的增加。  相似文献   
109.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自由贸易区之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加宁 《时代法学》2012,10(3):93-99
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除世界贸易组织外,区域经济一体化已产生越来越重要的影响。文章介绍、分析了具有代表性的世界主要自由贸易区和中国发展自由贸易区的现状和特点,提出了中国发展自由贸易区的具体建议。  相似文献   
110.
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率先实现现代化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秋华 《桂海论丛》2007,23(6):28-31
现代化是经济、政治、社会、文化以及人类本身的全面推进与提升的过程。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应抢抓叠加历史机遇,立足优势、突出重点、强化措施、齐心协力、攻破难点,进一步加快现代化进程,尽快建成经济新高地和发展新一极,率先实现全面的综合的现代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