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45篇
  免费   58篇
工人农民   12篇
世界政治   1篇
外交国际关系   8篇
法律   609篇
中国共产党   2篇
中国政治   35篇
政治理论   7篇
综合类   129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2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13篇
  2020年   13篇
  2019年   11篇
  2018年   16篇
  2017年   18篇
  2016年   31篇
  2015年   22篇
  2014年   44篇
  2013年   43篇
  2012年   35篇
  2011年   52篇
  2010年   45篇
  2009年   45篇
  2008年   45篇
  2007年   43篇
  2006年   62篇
  2005年   31篇
  2004年   39篇
  2003年   44篇
  2002年   30篇
  2001年   30篇
  2000年   16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10篇
  1996年   9篇
  1995年   9篇
  1994年   9篇
  1993年   2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0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88 毫秒
81.
Liu YQ  Zhang LL  Zhao XH  Liu ZL  Mei ZH 《法医学杂志》2007,23(2):108-109,113
目的研究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认知功能的改变以及事件相关电位(event-related potential,ERP)中的P300成分与智商的关系。方法对40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进行听觉P300检查并用中国修订韦氏成人智力全量表测定智商,另外用40例正常成年人作为对照组也进行P300的检查。结果病例组P300潜伏期较正常组明显延长(P<0.01),病例组P300的潜伏期与操作智商和总智商之间呈显著负相关(r=-0.335、-0.344,均P<0.05)。结论ERP是测定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认知功能变化的一项客观指标。  相似文献   
82.
正中神经与尺神经吻合的解剖学研究及法医学鉴定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Shen YW  Zheng R  Wang T  Luo PB  He M  Wu RQ  Jia JZ  Xue AM  Zhao ZQ 《法医学杂志》2007,23(4):265-268
目的探讨中国人群正中神经-尺神经吻合(Martin-Gruber anasmotosis,MGA)情况及其对尺神经损伤法医学鉴定的影响。方法通过105例中国人上肢正中神经、尺神经解剖,观察MGA变异情况,对MGA的分型、走行及位置等进行分析,了解该变异对尺神经损伤法医学鉴定的影响。结果105例中发现24例MGA,MGA出现率为22.9%,男性出现率略高于女性,单双侧及左右侧无明显个体差异。24例MGA中,I型>Ⅱ型>Ⅳ型>Ⅲ型(分别占45.8%,25%,16.7%和12.5%)。正中神经起始点位于内外髁连线上4.11cm至连线下9.95cm,平均前臂连线下3.05cm;尺神经止点位置均在连线3cm以远,最远至连线下14.7cm,平均连线下8.05cm。结论中国人群存在MGA的位置多见于尺神经损伤的常见部位,对尺神经损伤的法医学鉴定有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83.
轿车与自行车碰撞事故仿真研究及骑车者致伤特点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Zou DH  Liu NG  Chen JG  Zhang JH  Jin XL  Zhang XY  Chen YJ 《法医学杂志》2007,23(4):250-253,257
目的研究计算机仿真技术重建自行车骑行状态下交通事故发生过程,并探讨此技术在分析真实事故中骑车者人体致伤方式、特点及损伤程度上的可行性。方法通过对事故人、车痕迹鉴定和模型建立,构建相关碰撞环境并利用高性能计算机及PC-Crash软件对事故进行再现研究。结果计算机仿真技术建立的人、车模型在模拟碰撞过程中,骑车者发生的运动过程、损伤分布及损伤动力学响应结果与法医学尸表检验人体损伤部位、程度基本吻合。结论利用计算机仿真技术重建自行车骑行状态下的事故碰撞过程、分析骑车者致伤方式及提供损伤部位动力学响应参数等,对于交通伤法医学鉴定及深化交通伤机制研究具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84.
骑跨伤在机动车碰撞自行车事故中的特征及生物力学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Liu NG  Zou DH  Mao MY  Zhang JH  Jin XL  Chen YJ 《法医学杂志》2007,23(6):401-404
目的以真实案例为基础,研究自行车与机动车碰撞交通事故中,不同机动车型、交通方式等因子造成自行车骑车人下肢内侧骑跨伤的特征,分析其生物力学机制。方法选取上海地区发生的自行车与机动车碰撞交通事故案例140例,全面收集现场、自行车、机动车、人体、交通方向等信息,运用回顾性研究方法分析,同时,选取其中典型案例,通过计算机仿真技术模拟事故发生过程,提取人体各受伤部位的动力学响应数值,如加速度、力和力矩等,与案例研究结果对比。结果全部事故中出现骑跨伤与无骑跨伤案例频数相等;侧面撞击与前后方向撞击骑跨伤的发生情况无显著性差别;大型车辆撞击事故中出现骑跨伤频率较低;骑跨伤的发生频率随车速加大而增高;就骑跨伤的分布来说,撞击侧下肢骑跨伤位置低(链条、脚蹬管等损伤),而对侧骑跨伤位置高(鞍座损伤),在小型车辆撞击时该特点更明显。结论分析自行车骑车人的骑跨伤特征和生物力学机制有望对道路交通行为方式鉴定提供新依据。  相似文献   
85.
Lu H  Hu BW  Huang LN  Li Q 《法医学杂志》2007,23(4):295-298
目的探讨臂丛神经主要分支损伤的法医学鉴定。方法取自本室2003年1月至2005年12月共66例84条臂丛神经主要分支损伤的案例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被鉴定人中男性青壮年占较大比例;锐器伤引起神经损伤居多达94%;神经损伤伴有骨折的占34%,其中50%尺神经损伤伴尺骨骨折;曾行肌电图检查的为34条神经,占40%,其中有15条临床未确诊为神经损伤。结论臂丛神经主要分支损伤的法医学鉴定,关键看影响肢体运动功能的后果,鉴定时机宜术后20天 L(神经断端远侧的长度)/R(生长速度) 90天。  相似文献   
86.
Chen JX 《法医学杂志》2007,23(1):39-41
在法医学鉴定中,当暴力所致的原发损害与医疗过失行为造成的继发损害并存时,应区别“不可避免的”继发损害和“可以避免的”继发损害,并将原发损害与“不可避免的”继发损害一起,作为损伤程度鉴定的依据,而不能将“可以避免的”继发损害也作为损伤程度鉴定的依据。《人体重伤鉴定标准》第七十二条规定了外伤后腹部积血的鉴定原则,如何应用该条款评定损伤程度,需对原发损害与继发损害加以区别,同时,有必要对这一条款进行必要的修改。  相似文献   
87.
侵害他人人格权获得利润,本为现今之普遍现象。但是如何处置此种不当获益,乃民法上之重大课题。我国《侵权责任法》第20条对此设有较为周全之规定,但未言明该请求权之性质,对其适用恐嫌不妥。因此,以批判的观点检讨现行立法及学说的规定,认为其实质上是不法管理制度,并认为其适用范围仅限于人格权受侵害之财产损失,不及于精神损害。同时明确其构成要件和法律效果,明确其与侵权损害赔偿请求权及权益侵害不当得利请求权的关系,至为关键。  相似文献   
88.
婚内强奸现象由来已久,近来几起案件的不同判决引起了社会关注,遂成为理论热点。从传统意义上看,婚内强奸似符合犯罪构成的“四要件说”,当构成强奸罪。不过,鉴于婚内强奸与一般强奸行为的差异,对婚内强奸行为的认定不应草率以构成要件而论。在现行刑法的分析基础上,充分考虑婚内强奸行为所涉及的具体问题和各方面影响,不宜将该行为认定为强奸罪,也无需修改刑法另设新罪,完全可以在既有罪名体系之下,以虐待或故意伤害视之。  相似文献   
89.
近年来多发的船员涉外人身伤亡案件体现了船员权益保护问题的紧迫性。船员涉外人身伤亡主要分为地点涉外和主体涉外两种,均可以船员国籍和船舶国籍为连接点适用中国法。目前我国调整船员劳动和劳务关系的条文散见于多部法律法规和司法解释,本文以最新船员法规、劳动法规、社会保险法规和2006海事劳工公约为依据,清理诸法头绪,结合海员外派制度,分析得出中国船员涉外人身伤亡主要有工伤保险、保赔保险、商业保险及损害赔偿诉讼四种救济模式,并详细研究各种模式的利弊。  相似文献   
90.
An anesthetized sheep model of traumatic brain injury (TBI) has been developed to assess early changes in intracranial pressure (ICP) following closed head injury. Immediately after TBI, a transient (<10 min) hypertensive response occurred, followed by significant and prolonged systemic hypotension. ICP demonstrated a biphasic response, being seven times baseline values of 8 ± 2 mm Hg 10 min after injury, decreasing to 25 ± 2 mm Hg by 30 min, and then increasing to values exceeding 30 mm Hg by 4 h postinjury. ICP was alway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baseline values, which combined with hypotension, reduced cerebral perfusion pressure to less than 60% of normal. This early and sustained increase in ICP after craniocerebral trauma acutely alters cerebral perfusion pressure and brain oxygenation and provides a potential pathophysiological explanation for immediate clinical manifestations in humans following significant TBI.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