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80篇
  免费   50篇
各国政治   39篇
工人农民   21篇
世界政治   26篇
外交国际关系   41篇
法律   512篇
中国共产党   24篇
中国政治   155篇
政治理论   165篇
综合类   247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0篇
  2022年   21篇
  2021年   22篇
  2020年   34篇
  2019年   19篇
  2018年   29篇
  2017年   30篇
  2016年   20篇
  2015年   18篇
  2014年   74篇
  2013年   104篇
  2012年   72篇
  2011年   67篇
  2010年   64篇
  2009年   83篇
  2008年   99篇
  2007年   106篇
  2006年   56篇
  2005年   77篇
  2004年   74篇
  2003年   48篇
  2002年   34篇
  2001年   35篇
  2000年   17篇
  1999年   10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2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3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71.
随着全球经济的发展,环境问题日趋恶化,许多国家开始关注环境保护问题。然而,发达国家通过制定环境法规,设立新的非关税壁垒,主张环境安全高于国家主权,以本国的政治和经济利益为重等手段,来限制发展中国家经济的发展,干涉发展中国家的内政。对此,我国的应对之策是:积极参与国际环境立法,有效维护国家的经济利益;普及环境教育,增强环境意识,建立健全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尽快完善我国环境标志制度,强化进出口商品环境标志的认证工作;加强环保领域的国际合作,引进外资,争取外援,促进我国环保产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972.
应该深刻领会和理解西部大开发的含义,这有助于对西部大开发战略目标、实施步骤及措施的选择。发挥优势、创造优势是西部大开发的一条基本要求。西部实现跳跃式发展,既是必要的,也是可能的。在政府宏观调控指导下,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功能,是西部开发的必然选择。必须处理好“兴地富民”与环境保护的关系,以利于西部及全国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973.
松花江水污染事故凸显了我国环境知情权制度的缺失。立法的滞后、政策和实践间的距离、公众环保意识的欠缺造成的环境信息供给和需求的不足让我国环境知情权制度的确立面临很多困境。“绿色观察计划”的成功实践为环境信息的公开提供了一条思路,政府、企业主动或被动地承担起环境信息的公开和告知义务,公众、环保非政府组织的积极参与将为我国环境知情权的确立找到一条合适的路径。  相似文献   
974.
索文娟 《桂海论丛》2007,23(1):84-86
环境利益是社会公共利益,随着经济的发展,环境问题日趋严重,行政机关的行政行为侵犯公众环境权的事例在现实生活中屡屡发生,建立健全环境行政公益诉讼制度成为当务之急,对于保护环境公益,推动行政权法制化有重要意义。构建原告资格及制定相应的制度,赋予公民、社会团体、检察院提起环境行政诉讼的权利,是建立环境行政公益诉讼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975.
水环境与水资源流域综合管理体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玉萍 《河北法学》2007,25(7):119-123
水资源具有生态价值和经济价值双重属性.又具有系统性和整体性的特点,这决定了水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必须以流域为基础,走水环境管理与水资源管理相结合的道路.为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缓解水资源短缺的压力.必须对我国现行的水环境管理与水资源管理并行的双重管理体制进行改革,建立水环境与水资源流域综合管理体制.  相似文献   
976.
环境权立法的困境与出路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周训芳 《时代法学》2004,2(2):54-59
环境权产生于环境危机时代 ,一开始就面临许多困境。实际上 ,环境权体现的是公民与国家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 ,即公民的环境权和国家的环境职责。它已经不同于法学界过去惯常所宣称的权利义务的一致性和对等性 ,而体现为权利义务的错位和不对等性。我国应该走环境权宪法化、具体化和公民权化的道路。  相似文献   
977.
陈伟 《法学研究》2015,(4):127-146
侵权法有关因果关系的一般理论有助于从总体上理解法律上的因果关系的性质与特征,却很难将其直接适用于对特定侵权类型的因果关系判断.疫学因果关系理论对司法审判实践中如何认定特定类型的环境侵权因果关系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却未受到我国理论界的重视.将疫学型环境侵权的因果关系分为一般因与特定因,不但可以从理论上更为清晰地界定此类侵权因果关系的特征,还可以为在司法审判实践中判断因果关系是否存在提供参考框架.证明一般因存在与否的关键证据为流行病学证据,而证明特定因存在与否的证据则包括暴露学、临床医学、病理学等科学证据以及其他的一般证据.在对科学证据进行司法审查的基础上,结合其他证据和具体案情对因果关系作出司法判断,才有可能对疫学型环境侵权案件作出合理判决.  相似文献   
978.
We analyzed the accumulation of population polymorphism in 2504 individuals - nuclear genomes (nDNA) of 26 populations (81 genes associated to extreme environments) and 3295 mitochondrial genomes (mtDNA) of 47 populations with the aim to found mitonuclear relationship associated an extremes environment as altitude. For that, we use an algorithm developed by us to determine the accumulation of polymorphisms by segments in the genome and thus be able to perform the multivariate analysis to found SNPs differences and similarities among populations. The results showed in Peruvian population a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mitonuclear relationship for 113/293970 nDNA SNPs in 16/81 genes. In the case of the mtDNA, we found a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mitonuclear relationship for 6/22 mtDNA positions – Gene. Additionally for the Peruvian population, the MRPP3 had the greatest polymorphism contribution with respect to other populations. Then, these nDNA and mtDNA SNPs in genetically close populations to Peru can be applied to forensic genomic phenotyping to identify groups likely adapted to extreme conditions (such as altitude) or make individualization between low and high altitude populations.  相似文献   
979.
面对日益激增的环境风险,立法规制局限、司法规制消极、行政规制乏力,难以规制环境行政处罚裁量权的行使,更增加环境行政处罚决定的履行难度。现代化生态环境治理体系构筑的政府、企业、社会公众三元主体结构,为环境行政处罚裁量规制提供了新的框架。在此三元结构框架下,以传统行政理论为基础,可以形成行政自制、协商规制、社会规制,共同作用于在环境行政全过程,规范并制约环境行政处罚裁量的行使。  相似文献   
980.
詹国彬  陈健鹏 《政治学研究》2020,(2):65-75,M0005
党的十九大报告针对生态文明建设提出了“构建政府、企业、社会和公众共同参与的环境治理体系”的指导思想,倡导在环境保护与环境治理领域引入共建共治共享的理念,打造基于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新型环境治理模式,为解决日益复杂化和动态化的环境治理问题提供了新思路,也为全球生态环境治理贡献了中国智慧。实践中,多元共治模式面临着环境治理权力结构安排不尽科学合理、跨部门治理主体间信息共享和协调性差、政府监管的权威性和有效性不足、企业主体性作用发挥不够以及社会力量参与的有效性和有序化偏低等诸多挑战。为此,需要从厘清多元主体职责分工、创新生态服务投入机制、优化环境治理协同机制、提升政府环境监管效能、引导社会力量有序有效参与等方面完善相应的制度安排,以推动新型环境治理体系高效运转起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