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36篇
  免费   96篇
各国政治   26篇
工人农民   35篇
世界政治   13篇
外交国际关系   47篇
法律   919篇
中国共产党   115篇
中国政治   282篇
政治理论   115篇
综合类   880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27篇
  2021年   34篇
  2020年   56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21篇
  2017年   16篇
  2016年   27篇
  2015年   53篇
  2014年   126篇
  2013年   174篇
  2012年   158篇
  2011年   189篇
  2010年   148篇
  2009年   158篇
  2008年   182篇
  2007年   196篇
  2006年   193篇
  2005年   163篇
  2004年   139篇
  2003年   125篇
  2002年   109篇
  2001年   66篇
  2000年   32篇
  1999年   20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43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81.
自由·人权·法治——人性的解读   总被引:13,自引:2,他引:11  
自由是基于人类本性的一种需要 ,而人满足需要的特有方式又决定了“凡是自由 ,皆有限度” ;反映人类共有需要的人权 ,不完全等同于可能包含个人特征的“个人权” ,一国人权的具体内容取决于该国最大限度满足公民需要的客观条件 ;以保护、发展基本人权为核心的现代法治必须以反映人类共性的社会基本伦理为基础。  相似文献   
182.
“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的治国方略,是对中国古代“礼法结合“治国思想的批判继承.法治社会下的“以德治国“思想继承了传统“德治“思想的精髓,符合时代发展的要求,也是对邓小平“两手抓,两手都要硬“思想的践行和发展,代表了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83.
江泽民同志的“以德治国“思想是对国内外治国经验的科学总结,体现了建立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必然要求,是继党的十五大提出的依法治国,建立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之后,在治国方略上对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丰富和发展.  相似文献   
184.
许洁明 《思想战线》2001,27(6):106-112
根据最新资料,2000年与1998年相比,欧盟劳动就业状况和政策中最大的变化是教育发展-信息社会-高科技、高教育产业的重要意义明显提升.1999年欧盟社会保障政策关注人本理念,立足于采取积极措施促进主动就业,以提高个人生活质量和"被社会吸纳"的程度.上述双重变革使教育发展成为就业-社保-教育互动三角的主变项.人们逐渐认识到,在正在到来的知识社会中适度地拉动教育,可创造一种张力,以缓解就业和社保的压力,这也是实现劳动权和追求幸福生活权利的保证.  相似文献   
185.
"诚信"这对于向当代学生乃至全民族进行的优秀品质教育,是实现"以德治国",从而把我国建设成为高度文明、高度民主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同样产生不可估量的巨大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86.
流动人口的无序流动给社会治安带来了消极的负面影响,给流入地的人口和治安管理工作造成巨大压力.厦门市公安机关根据特区实际,紧紧抓住流动人口管理这个"龙头"不放,建立并逐步完善管理机制,包括依照住宿地管理原则,抓好房东管理,落实"谁留宿谁负责";抓好基建工地民工管理,强化"谁用工谁负责";对工厂、三资企业的外来人口实行用工单位管理负责制;集中居住,对外来人口进行公寓式管理.实施暂住人口管理的新思路为电脑联网,全员输入,七日核查,推进管理.坚持依法管理,把流动人口管理纳入法制轨道.依靠党委、政府的重视和协调,对流动人口实施综合治理,实现社会治安的良性循环.  相似文献   
187.
论国家干预     
国家对社会经济生活的干预是各种类型国家都具有的共同职能。在市场经济下,国家干预的程度、范围和形式较以往都有很大发展,其积极作用也得到更广泛的认同。但国家干预并非万能,它也有缺陷。要克服其缺陷,必须实行国家干预的法治化。国家干预的法治化包括两大基本内容:规范市场经济运行的基本规则和政府干预行为本身,其中,对后者的认识和强调具有更为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88.
分析了中国传统德治主义的价值和缺陷,提出了作为行政法理论基础的法律导控论。  相似文献   
189.
民众法律认同初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试图从民众的角度来理解法治,认为民众与法治的关系是法治的根本问题。如果法治是以确立民众在法治中的主体地位,确立民众对法律的真诚的信仰作为最终的目标,那么,在中国的传统和观实的压力下,要实现这一目的,民众的法律认同是一个必经的阶段。本文初步探讨了民众法律认同的概念、特点、意义、内容、方式等等。  相似文献   
190.
Hussain  Nasser 《Law and Critique》1999,10(2):93-115
This article revisits an infamous incident in colonial India -- the Amritsar massacre of 1919 -- in order to explore larger questions of the place of martial law and emergency in jurisprudence. By focusing on modes of power in the colonial realm, and the productive role of the colonies in the conception of modern law, it tests the claims of a rule of law and declarations of emergency. The argument tries to show how these two terms are, in fact, relational in theories of colonial discourse and of legal positivism. As such, it reads H.L.A. Hart’s, The Concept of Law and instances from the colonial archive against one another. This revised version was published online in July 2006 with corrections to the Cover Dat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