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6篇
  免费   1篇
工人农民   3篇
法律   14篇
中国共产党   2篇
中国政治   15篇
政治理论   2篇
综合类   11篇
  2020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4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6 毫秒
31.
近年来,各地积极探索如何让土地整治更好助力农业现代化,涌现了一些模式创新的典型。广西在“小块并大块”耕地整治的基础上,将土地整治与社会参与、重大工程、扶贫等因素结合,促进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与农村发展。  相似文献   
32.
福建龙岩与江西赣州区是原中央苏区,地处农林复合经济区、红壤区和生态脆弱区,推进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妥善处理生态与发展的矛盾、化解农地与林地的利益冲突是促进和谐社会建设的重大举措。本文以农林复合经济区口粮田建设调研为基础,分析了中国红壤区的资源特征,研究了粮食主产区建设与非主产区建设,生态退耕与耕地开发,崩岗治理与冷浸田建设和低效林地改造等问题,最后提出了系统推进土地质量建设,发展省力农业,加强农林经济复合区口粮田建设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33.
《法学杂志》2012,33(9)
我国农村经济的飞速发展不仅是农业科技水平日益提高的见证,而且也是我国农地制度改革成功的证明。然而,崭新的历史时期却把我国农村经济和社会改革的起点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使其面临更加严峻的挑战。然而就目前我们所进行的一些尝试而言,虽然它们在局部或者是针对部分群体取得了阶段性的胜利,但就其长远和社会整体利益而言,却无助于改变农地制度与经济发展相背离的局面。因此,在现有农地制度之上发展农地合作经营制度成为我国农地制度改革与创新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34.
囿于意识形态的认识与经验的不足,与其他产业领域的改革相比,中国农村基本经济制度的改革是相对滞后的,为了进一步改革农村基本经济制度,解放农村土地的生产力,特别是化解农民权益与农地权属的矛盾等问题,中国农地产权制度的改革除了需要进行稳定角度的考量外,还需要以创新的法律思维探索立法,以保护适合中国农村的土地流转制度,避免产生农地流转“大跃进”式的推广模式,充分保护农民在土地流转中的合法权益。  相似文献   
35.
为了切实保障国家的粮食安全,加快农业发展方式转型,该文以宁夏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情况调研为基础,介绍了宁夏良田建设概况,总结出宁夏良田建设在夯实农业转型方面的经验,最后提出了良田建设的方向以及在农业转型期农村生产关系发展和土地制度的改革要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36.
农地非农化是国家经济发展和城市化进程中必然会出现的一种社会现象。但是,如果不能有效地对失地农民进行妥善安置,使其适应城市社会生活,就会激化社会矛盾,产生社会不稳定因素。因此,需要通过进一步改革并完善我国征地制度,妥善协调农村土地转化为城市用地过程中的利益分配关系,提高土地资源利用率等途径来构建农民土地权益保护的长效机制,规避农地非农化所带来多种社会风险。  相似文献   
37.
我国目前农村土地制度中土地产权的界定、归属有些是模糊的,有些是清楚的。然而,无论是模糊还是清楚,均存在着违约和侵权问题,其主要原因是政府官员的行政权限不明晰和高昂的保护产权成本,阻碍了农村有效率的经济组织出现。取消乡和村的行政经济权利是解决农村土地纠纷和税费负担的根本措施。  相似文献   
38.
当前我国失地农民利益受损的制度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我国农村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中,农民因失地而引起的利益受损问题,是影响农业发展、农村稳定的重大问题。失地农民利益受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其中最根本的原因在于农村公共管理制度存在的诸多缺失,通过政府公共管理制度创新来解决失地农民利益受损的问题是一条可行路径。  相似文献   
39.
马特 《北方法学》2010,4(6):41-47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进程就是一个“还地于民”的过程。因为流转上的障碍,农村土地权利并未真正物权化。流转管制背后蕴藏着父爱主义理念。父爱主义没有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而消解,反而重新抬头。但逻辑上父爱主义的预设前提并不存在,且潜伏着无效率和不自由的危险。父爱主义本质上是一种精英主义,土地管制所借助的三个正当化理由都有反思的必要。目前全球金融危机为“还地于民”提供了历史契机,摒弃父爱主义有助于实现农村土地资产彻底物权化和农民身份彻底市民化,并为克服危机提供动力。  相似文献   
40.
范云芳 《中国发展》2012,12(2):55-59
该文阐述了西安市长安区和高陵县依据当地实际,采取形式多样的土地流转模式,取得了较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但也存在因观念问题、土地流转程序不规范、市场机制不健全、法规不完善等产生的诸多制约因素。因此,该文提出应该在尊重农民意愿的基础上,进一步规范土地流转程序、健全法律法规、发展社会服务业、创新流转机制等,加速土地科学合理流转,同时也要保护耕地,确保粮食安全,保障农民利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