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40篇
  免费   31篇
各国政治   11篇
工人农民   18篇
世界政治   12篇
外交国际关系   40篇
法律   305篇
中国共产党   26篇
中国政治   178篇
政治理论   58篇
综合类   323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21篇
  2019年   13篇
  2018年   14篇
  2017年   17篇
  2016年   25篇
  2015年   20篇
  2014年   37篇
  2013年   104篇
  2012年   47篇
  2011年   52篇
  2010年   62篇
  2009年   56篇
  2008年   61篇
  2007年   70篇
  2006年   58篇
  2005年   70篇
  2004年   66篇
  2003年   57篇
  2002年   41篇
  2001年   28篇
  2000年   17篇
  1999年   8篇
  1995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9篇
  198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7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81.
Although property lawyers and theorists were always interested in the legal doctrinal construction of property rights and in political, moral, or economic justifications of property rights through the course of history, they very rarely looked into possible psychological roots of property rights and the powers they entail. Similarly, psychologists (whether with a focus on individual or social psychology) provide models for the explanation of a person’s behaviour and the social interactions of humans, but they rarely touch upon property rights at all, and if so, only in brief passing comments. The one extensive study on the social psychology of property appeared 75 years ago. This paper looks into modern research of individual and social psychology and assesses whether some of the findings can be used to explain a psychological basis for the existence and importance of property rights. That may also be a starting point for a modern interdisciplinary study in this area.
Andreas RahmatianEmail:
  相似文献   
182.
作为复杂意识体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由两大类别或层面构成:社会心理层面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和社会意识形式层面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前者是作为复杂意识体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的文化心理基础,是直接连接这一复杂意识体与现实世界的桥梁,并为社会意识形式层面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输送“素材”和“原始动力”,以及决定其起积极作用的程度和其传播的速度和深度,影响其走向。后者是作为复杂意识体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的“升华”部分,直接标示着这一复杂意识体的水准;它具有以理论化、系统化、定型化的形式自觉引导现实世界,在越来越大的程度上实现“人类以相互包容为基础的共生共存共赢共享共担当共发展的可持续性趋势”的功能,并推动社会心理层面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的发展,使其发挥持续和稳定的作用,规定其发展方向。这两者间的区别和联系,显示了作为复杂意识体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其内部的差异和矛盾,以及其存在与发展的规律和特点。从逻辑上看,如果不能全面、正确地认识和把握作为复杂意识体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这两大层面间的区别和联系,那么不仅会使对“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的研究走入歧途,而且也会损害“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伟大事业。  相似文献   
183.
人身危险性理论评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宋伟卫  丁玉玲 《河北法学》2004,22(11):122-126
人身危险性源于犯罪学对犯罪原因的研究 ,后进入刑法学领域 ,在刑法学领域对人身危险性涵义的理解应该立足于定罪量刑。同时在评价人身危险性时 ,也要与行为的社会危害性评价相区别 ,既要避免把人身危险性归于社会危害性 ,又要避免重复评价。  相似文献   
184.
社会文化心态是指特定人群或个人在一定的社会文化形态中长期形成的对某些事物的心理反应和处置方法。而特定人群的某种特定心态,又是与其所处社会的民族文化模式、历史文化传统、个人的文化素养、心理素质以及社会的整体经济发展水平和对外文化经济交流程度等有着密切的联系。本文从东西方不同的社会文化心态入手,探讨了不同的社会文化心态对外语教学的影响,并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185.
罪犯刘某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连杀15人,并掠财奸尸,穷凶极恶、令人发指。本文从犯 罪学、犯罪心理学的角度,对罪犯的人格障碍、性心理障碍以及智力水平缺陷进行了深刻剖析。提出 了优化家庭教育方式,强化心理素质教育,遏制社会不良刺激等一系列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86.
情感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和有力手段 ,情感因素对教学的重要影响已日益为人所共识 ,而情感因素在外语教学中的作用尤为突出。在英语课堂上 ,教师情感起主导作用 ,直接影响着学生的情感。探讨英语教学中教师的心理情感因素 ,有利于全面提高英语教师的素质 ,提高英语教学质量 ,并有助于改变教育“重智轻情”的状况。  相似文献   
187.
贪污、贿赂犯罪嫌疑人通常以拒供、谎供、翻供等方式来对抗对其罪行的侦查、讯问,侥幸、畏罪、矛盾、抗拒等心态是支撑上述诸种对抗方式产生的内在心理基础.犯罪心理学研究表明,检察人员在初查、第一次讯问等关键阶段对犯罪嫌疑人有意设定的心理限制,将带来对此类案件的突破.  相似文献   
188.
Joy Hendry 《Japan Forum》2015,27(2):121-133
As there are many anthropologists in Japan, including those who work elsewhere, the focus here is largely on foreign anthropologists who choose Japan as a field, and whose numbers have increased exponentially during the working lifetime of the author. The perspective is from Europe, but the vital cooperation of local anthropologists in Japan is acknowledged from the outset. The paper recounts ways in which these anthropologists have themselves cooperated, reviews a selection of the theory and ethnography they have espoused, and demonstrates the importance of anthropology as a discipline essential for a good understanding of Japan and its inhabitants.  相似文献   
189.
心理是对客观现实的反映。WTO法律规则体系所体现的价值取向理念与中国的社会传统存在着巨大的差异。市场经济体制确立给中国带来的是全新的社会环境,每一个人都在经受着心理层面上的冲突与重新适应的过程。这是一个必经的、不能回避的程。  相似文献   
190.
邪教“法轮功”是社会问题、社会心理现象的一种表现,在这个大前提的基础上必须看到“法轮功”痴迷者与其他人在人格特征、心理健康状况等方面存在的差异。为了有效治理邪教问题,从微观的角度了解“法轮功”痴迷者的心理特点、心理健康状况,找出痴迷者与普通人群之间的心理差别和其形成的原因,对于帮助挽救邪教痴迷者,具有重要的意义。在对邪教的治理对策中,在痴迷者的转化、矫正工作中,必须增加心理学的角度和方法。这样才能对“法轮功”痴迷者提供更有效的帮助,才能取得更好的社会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