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62篇
  免费   30篇
法律   229篇
中国政治   31篇
政治理论   3篇
综合类   29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9篇
  2020年   9篇
  2019年   9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8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17篇
  2014年   20篇
  2013年   21篇
  2012年   25篇
  2011年   17篇
  2010年   16篇
  2009年   20篇
  2008年   18篇
  2007年   22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10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9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29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为了更好地解决粘贴在普通A4纸上的胶带剥离与胶粘面指纹同时显现问题,本文对不同剥离试剂的剥离效果、不同显现试剂的显现效果以及不同胶粘面汗潜指纹遗留时间的影响进行了比较。实验结果表明,丙酮与无水乙醇按照1:10混合而成的试剂剥离效果最好;聚乙二醇和上海牌214型碳素墨水按照1:15混合而成的试剂显现效果最好;遗留5-7天的胶粘面汗潜指纹经染色2次后显现效果最佳,10-20天的实验样本经染色3次后显现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52.
502胶控制湿度贴显法显现皮革面上手印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胡涌 《刑事技术》2004,(5):26-27
目的 研究皮革面上汗潜手印的显现。方法 通过对遗留在皮革面不同时间的指印采用常规熏显、自然贴附、控制湿度贴附三种方法进行处理并比较效果。结果 控制湿度贴附显现法在皮革面上显现的成功率高于效果明显常规熏显法和自然贴附法。结论 为皮革面上手印的显现提供了一种新的方法  相似文献   
53.
短波紫外反射照相显现胶带粘面潜在指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胶带粘面上指印的提取方法。方法用短波紫外照相的方法对各种胶带粘面的指印进行拍照提取。结果从理论上解释了短波紫外照相拍照提取胶带粘面上指印的原理,从实践上为短波紫外照相法提取胶带粘面上指印提供技术方法和技巧。结论为胶带粘面指印的提取提供了一种新的方法。  相似文献   
54.
马竞 《刑事技术》2012,(1):31-34
目的建立有效的显现纸张上浓重的印泥手印方法。方法对普通材料纸和打印纸上的浓重红色印泥手印,通过指纹胶带提取转印、氧化漂白减薄、有机溶剂溶解减薄3种技术方法的减薄效果以及它们在减薄过程中的优缺点进行比较,得出适合于各种减薄技术的最佳试剂。结果本研究发现3种方法均可以有效地使浓重红色印泥手印清晰化,进而达到有效显现纸张上浓重的印泥手印的目的。  相似文献   
55.
目的 建立NaYF4∶Er,Yb微粒悬浮液显现手印技术方法并界定适用范围与条件.方法 用NaYF4∶Er,Yb微粒悬浮液显现瓷砖、玻璃等19种(各50枚)不同客体上皮脂汗手印,并对结果进行分析比较.结果 该方法对背景复杂的非渗透性客体上的油汗手印显现良好,其效果优于普通ZnO小颗粒悬浮液.结论 该方法操作简便、适用客体广泛、背景干扰少,适合进一步研究推广.  相似文献   
56.
Forensic examiners must determine whether both latent fingerprint development and DNA profiling can be performed on the same area of an evidence item and, if only one is possible, which examination offers the best chance for identification. Latent fingerprints can be enhanced by targeting different components of fingerprint residues with sequential chemical treatments. This study investigated the effects of single-reagent and sequential latent fingerprint development processes on downstream DNA analysis to determine the point at which latent fingerprint development should be stopped to allow for DNA recovery. Latent fingerprints deposited on copy paper by one donor were developed using three sequential processes: 1,8-diazafluoren-9-one (DFO) → ninhydrin → physical developer (PD); 1,2-indanedione-zinc (IND-Zn) → ninhydrin → PD; and IND-Zn → ninhydrin → Oil Red O (ORO) → PD. Samples were examined after the addition of each chemical treatment. DNA was collected with cotton swabs, extracted, quantified, and amplified. DNA yields, peak heights, number of alleles obtained, and percentage of DNA profiles eligible for CODIS upload were examined. DNA profiles were obtained with varying degrees of success, depending on the number and type of treatments used for latent fingerprint development. The treatments that were found to be the least harmful to downstream DNA analysis were IND-Zn and IND-Zn/laser, and the most detrimental treatments were DFO, DFO/laser, and PD. In general, as the number of treatments increase, the opportunities for DNA loss or damage also increase, and it is preferable to use fewer treatments when developing latent fingerprints prior to downstream DNA processing.  相似文献   
57.
中华指纹文化是中华民族先人通过对指纹进行长期观察、运用所形成的知识体系和社会实践,从某种程度上讲,其与"四大发明"具有同等意义。数千年来,指纹作为中国人的身份象征、证明凭据和诚信标志,大量应用于社会管理与民间交往等众多领域,成为中华民族认同的文化标识。中华指纹文化是中华民族智慧与创造力完美结合的产物,是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优秀代表。  相似文献   
58.
指印是手指末节皮肤乳突花纹遗留的印痕,能反映出手指末节形态的结构特征和乳突花纹的结构特征。在司法实践中,残缺指印的出现率很高,而且由于指印面积小,其纹型难辨,纹线数量少、细节特征少,检验残缺指印比较困难,用常规的鉴定方法难以完成。根据残缺指印的形成特点及鉴定条件从细微处入手、分析形成的原因,通过比对可以得出准确的检验结论。  相似文献   
59.
目的 依据数理统计所得出的数据分析检材指纹与样本指纹的变化规律;方法 通过在检材指纹与其相对应的样本指纹上建立直角坐标系,得到各细节特征的坐标参数;再利用数理统计分析两者相对应的各细节特征变化的形成原因及规律;结果 得出捺印时手指作用力方向的变化导致检材指纹与样本指纹细节特征之间产生距离差,手指的扭转变化使两者细节特征产生角度差;结论 两者之间的变化是由于捺印时手指作用力方向不同、大小不同所导致.  相似文献   
60.
在手印检验工作中,通过对乳突纹线局部形态特征的种类、特点及检验方法进行研究,并运用实际案例进行分析阐述,论证该类特征在手印检验中具有可操作性,能够提高残缺、少特征等疑难手印的利用率。乳突纹线局部形态特征的应用是对常规特征的重要补充,对手印检验工作具有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