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88篇
  免费   29篇
各国政治   4篇
工人农民   21篇
世界政治   1篇
外交国际关系   6篇
法律   539篇
中国共产党   74篇
中国政治   270篇
政治理论   95篇
综合类   807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18篇
  2020年   39篇
  2019年   13篇
  2018年   9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16篇
  2015年   19篇
  2014年   135篇
  2013年   114篇
  2012年   149篇
  2011年   170篇
  2010年   134篇
  2009年   131篇
  2008年   131篇
  2007年   103篇
  2006年   127篇
  2005年   121篇
  2004年   120篇
  2003年   92篇
  2002年   71篇
  2001年   51篇
  2000年   35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2篇
  199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1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在理论上区分内部与外部行政行为的一个重要目的在于从事前、事中对行政行为进行监督,以预防不当内部行政行为的危害、补救由此造成的损失、实现公民的宪法权利。为此,要通过严格内部行政行为的程序、强化专门监督和人大的监督、扩大受案的范围和渠道来强化对其的监督。  相似文献   
22.
对法院原审裁判和案卷进行审查是检察机关民事抗诉审查的中心,这是有其法理学基础的,也是解决目前抗诉审查中各种难题的最有效手段。在实践中,其具体体现为:以书面审查原审裁判和案卷为基础,审查依案卷中的材料可否得出裁判的结论,并以此决定对当事人提供证据材料的审查,决定是否自行调查,最终决定是否抗诉。对此,立法上应明确赋予检察机关调卷权,以保证抗诉监督目的的实现。  相似文献   
23.
吴延溢 《河北法学》2003,21(6):19-23
人们通常将宪法监督模式在总体上划分为四种典型的类型,即立法机关监督型、司法机关监督型、宪法委员会监督型和宪法法院监督型。不同的国家之所以要选择不同的模式,存在着诸多方面的原因,如理论基础、法律传统、历史际遇、司法体制等。对宪法监督模式差异性的成因进行多角度的考察,对我国宪法监督制度的改革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4.
面对入世后的新形势,现有执法监督模式已不适应现实工作,必须进一步完善工作机制,提升各级公安机关和民警的执法水平。  相似文献   
25.
我国现行宪法没有设立专门的宪法监督机构,宪法监督难以落实到实处。当前建立司法化的宪法监督制度的条件已经基本具备,表现在公民权利观念的形成、政治文明的提出、宪法法律属性的彰显和司法体制的不断完善等几个方面,应该抓住这样的现实机遇,努力推进宪法监督制度的完善。  相似文献   
26.
银行法应当区分为银行私法和银行公法,私人自治是其中的基本原则,银行法许多规范都表现了私人自治原则。通常所提及的国家监管原则只不过是私人自治原则的补充。  相似文献   
27.
公安派出所消防监督检查是我国三级消防管理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文章通过调查和对辽宁省朝阳市1994年~2004年火灾情况的分析,发现公安派出所在消防监督检查工作中存在体制关系不顺等问题,为完善公安派出所消防安全工作,使消防监督三级管理走上法制化的轨道,贯彻落实公安部73号令———《消防监督检查规定》,结合实际提出了将消防监督检查工作落到实处的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28.
我国检察权的配置是借鉴国外检察制度和我国古代御史制度的优良成果,并结合我国国情建立起来的,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在当前法制建设中发挥了积极作用。然而,检察权在运行的过程中存在着法律规定不完善、缺乏强制力、各项权能存在漏洞等问题。优化检察权的配置,对于充分发挥检察机关检察职能,强化国家法律监督,保障法律统一正确实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9.
夏凤英 《河北法学》2005,23(3):62-64
公民对行政执法的监督是社会监督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公民监督已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公民监督的作用远 没有得到发挥。完善公民监督,应当加大普法宣传的力度,强化对公民监督的法律保障,完善公民监督的有效途 径,实行政务活动公开化,完善听证制度。  相似文献   
30.
As drug arrests and jail overcrowding added pressure to increase pretrial release in localities during the 1980s and 1990s, the need to manage a larger and higher-risk pretrial population of defendants awaiting adjudication in the community became a high priority for justice agencies. In the late 1990s Philadelphia officials sought to discover the ingredients of a successful supervision strategy through four interlinked field experiments to provide an empirical basis for a major reform of the pretrial release system. The results of the linked randomized experiments question common assumptions about “supervision,” its impact and effectiveness, about the underlying nature of the noncompliant defendant, and deterrence implications. The study emphasizes the importance of interpreting the findings in the context of implementation of the policy reform. Findings suggest that facilitative notification strategies wield little influence on defendant behavior and that deterrent aims are undermined by the system's failure to deliver consequences for defendant noncompliance during pretrial release. The most significant contribution of the article is its illustration of a major evidence-based policy reform undertaken by a major court system.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