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13篇
  免费   33篇
各国政治   47篇
工人农民   24篇
世界政治   83篇
外交国际关系   98篇
法律   66篇
中国共产党   5篇
中国政治   28篇
政治理论   148篇
综合类   47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17篇
  2021年   18篇
  2020年   23篇
  2019年   17篇
  2018年   34篇
  2017年   41篇
  2016年   23篇
  2015年   31篇
  2014年   24篇
  2013年   100篇
  2012年   38篇
  2011年   24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22篇
  2008年   16篇
  2007年   28篇
  2006年   13篇
  2005年   21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15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2篇
  199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4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国际货币体系是全球金融安全机制构建的制度基础,从国际货币体系改革分析其与全球金融安全机制构建之间的关联性具有重要的政策含义。国际货币体系改革与全球金融安全网构建具有内在的逻辑关联。国际货币体系风险处置和危机应对功能使得全球金融稳定和安全具有了基础保障;国际货币体系对于流动性管理的重视和全球流动性管理机制建设有利于保持全球流动性的稳定;国际汇率协调有利于国际收支失衡改善和汇率基本稳定;国际货币体系改革还争取通过机制安排来弱化货币中心国的政策外溢效应;国际货币体系的治理结构改革是全球金融安全体系的基础保障之一。但是,国际货币体系改革与全球金融安全机制构建面临着诸如国际货币体系安全的内生矛盾、全球金融安全体系短板、全球与区域金融安全网络的迭代以及改革泛政治化等问题。基于国际货币体系与全球金融安全的内在关联,应在促进布雷顿森林机构的改革、构建全球金融安全网、建立流动性管理机制、推进超主权货币建设、深化区域货币合作五个方面,推进全球金融安全体系的建设,保障全球金融稳定。  相似文献   
42.
进入数字经济时代以来,日益严峻的数据安全风险与变幻莫测的国际形势交织叠加,各国围绕数据安全治理规则博弈呈现加剧态势,引发全球数据安全治理问题。各国际行为体虽然已经意识到数据安全治理的重要性,但对全球数据安全治理并未形成统一的治理框架。全球数据安全治理仅仅由单边、双边和多边框架以及贸易规则拼凑而成,相关治理议题在公民个人、社会、经济以及国家安全等多个层面相继涌现。多领域多维度的数据安全问题难免造成治理主体利益诉求的差异,也导致全球数据安全治理出现了规则碎片化、机制效用不足、治理乏力等问题。与此同时,个别国家的数据霸权主义行为更是使得国际行为体难以凝聚共识,全球数据安全治理步履蹒跚,重视和加强对全球数据安全问题的治理迫在眉睫。中国高度重视数据安全的相关议题,由于中国在数据治理领域起步较晚,仍存在立法不完善、技术创新能力薄弱、国际合作不足、治理乏力等问题。中国需要全面、系统地分析影响数据安全的各种重大风险因素,准确把握全球数据安全趋势,进一步优化中国在全球数据安全治理中的策略选择。  相似文献   
43.
全球化进程使以主权国家为核心的世界秩序发生变化,以世界主义民主理论为基础的全球治理理论的兴起给传统法治理论提供了新的研究思路。在全球化背景下,从世界主义民主的视角来看待法治理论所面临的问题,就是要重新审视全球化背景下民族国家法治的政治基础问题,这也是中国法理学面临的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44.
全球治理是应对全球化的一种反应,它的出现是对传统国际关系的挑战。全球治理已是不可逆转的历史趋势,它给中国的内政外交带来了难以估量的冲击和影响。我国外交必须制定出应对方略:坚持"发展中国家"的属性与定位,统筹协调好大国关系,打牢同发展中国家互信合作的基础,推进周边区域治理,开展好公共外交,善用并倚重各种全球治理平台,参与全球化,推进全球治理。  相似文献   
45.
白沙天 《外交评论》2006,4(6):41-48
本文讨论了欧洲和中国软实力政治对于东亚地区治理过程以及全球治理的影响。文中笔者重点讨论了欧盟及美国对东亚地区特别是对中国政策的特点;指出了二者的区别所在,及其对东亚地区化进程以及东亚地区发展带来的不同影响。通过比较,说明软实力对于地区治理及全球治理将产生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46.
ABSTRACT

In post-apartheid inner-Johannesburg, the built environment reflects a city no longer wrenched apart by race, but by socio-economic stratification. Even as the city is refurbished for global appeal through gentrification, the rich-poor tussle among black urban dwellers motivates peculiar spatial practices which, while illustrating embedded urban pressures, produce new urban rationalities. Among these practices is hijacking of white-owned buildings in Hillbrow, a practice that impacts theorization of the ways in which black urban dwellers have customized Johannesburg post-1994. Through close reading of Ralph Ziman’s Gangster’s Paradise: Jerusalema, this article theorizes building hijacking as a curious case of sprouting city-making practices. Terming this aggressive do-it-yourself approach to urbanism as errancy, the article argues that such customization of the city usefully illustrates not only the annexation of post-apartheid Johannesburg, but the peculiarity of changing perceptions of freedom among black urban residents..  相似文献   
47.
邹忠全 《桂海论丛》2004,20(3):30-33
文章试图从理论和实践的角度,探讨我国西部企业要实施"走出去"战略的理论依据,分析西部企业的竞争优势,从而提出西部企业实施"走出去"战略的相应战略和面临的障碍以及我们政府应采取的政策措施.  相似文献   
48.
"全球伦理"主张全球"共同繁荣"、"全人类的利益高于一切",其实质是为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新殖民主义扩张服务的.充分认识和防范"全球伦理"对发展中国家利益的侵蚀,对于发展中国家维护自身利益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9.
全球经济如能在2010年前回复到稳定增长的轨道,则中国经济完全可能在走出“一枝独秀”的发展态势;全球经济如在2010年乃至较长的一个时期都无法回到稳定发展的轨道,则中国经济有可能会面临“长期调整”的发展态势。2009年的中国经济将受到强劲的投资拉动,消费将逐渐回暖,出口下滑的趋势完全取决于全球主要经济体的衰退程度,产业结构将呈现较大幅度地调整,失业状况将进一步加剧,如果2009年中国的资本市场能够保持稳定,中国经济将有可能维持在6%-8%左右的水平发展。  相似文献   
50.
The status of international agricultural research as a global public good (GPG) has been widely accepted since the Green Revolution of the 1960s and 1970s. While the term was not used at the time of its creation, the Consultative Group on International Agricultural Research (CGIAR) system that evolved at that time has been described as a ‘prime example of the promise, performance and perils of an international approach to providing GPGs’. Contemporary literature on international agricultural research as a GPG tends to support this view and focuses on how to operationalize the concept. This paper adopts a different starting point and questions this conceptualization of the CGIAR and its outputs. It questions the appropriateness of such a ‘neutral’ concept to a system born of the imperatives of Cold War geopolitics, and shaped by a history of attempts to secure its relevance in a changing world. This paper draws on a multi-sited, ethnographic study of a research effort highlighted by the CGIAR as an exemplar of GPG-oriented research. Behind the ubiquitous language of GPGs, ‘partnership’ and ‘consensus’, however, new forms of exclusion and restriction are emerging within everyday practice, reproducing North–South inequalities and undermining the ability of these programmes to respond to the needs of projected beneficiarie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