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18篇
  免费   23篇
各国政治   9篇
工人农民   8篇
世界政治   10篇
外交国际关系   9篇
法律   178篇
中国共产党   20篇
中国政治   74篇
政治理论   53篇
综合类   180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13篇
  2020年   14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9篇
  2015年   14篇
  2014年   30篇
  2013年   34篇
  2012年   39篇
  2011年   30篇
  2010年   40篇
  2009年   34篇
  2008年   34篇
  2007年   34篇
  2006年   50篇
  2005年   40篇
  2004年   43篇
  2003年   23篇
  2002年   15篇
  2001年   12篇
  2000年   10篇
  1999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54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51.
行政伦理,也就是关于“治国”的伦理。它是执政党、国家机构和全体公职人员在治理国家的过程中,以权、责、利的统一为基础,以协调个人、组织与社会的关系为核心的行政行为准则和规范系统。行政伦理在“以德治国”中具有关键性价值。行政伦理失范的问题目前较为普遍。主要原因之一是行政运作过程中缺乏最基本的行政伦理规范和法制秩序。从自律性特点分析,需要加强行政伦理的养成机制建设,就是要加强行政伦理的教育与修养;从他律性特点分析,需要加强行政伦理的监督机制建设,不但要完善现有的法律,加大执法力度,而且要加快对行政伦理立法。  相似文献   
52.
胡健 《思想战线》2004,30(2):57-61
试图调和传统美学与分析美学的矛盾,调和艺术习俗与现代艺术的矛盾,来为艺术寻找一个基本底线,是迪基艺术习俗论的主要意图。重实证描述,轻人文探究,使迪基艺术习俗论显得矛盾重重。  相似文献   
53.
以儒家为主的传统诚信观有自身的规定性 ,其关注的是培养非经济因素的“修齐治平”型君子人格。早熟的人本主义、性善论以及帝国全力体制自身的缺陷及其他因素使得中国古代的诚信政府难以建立。  相似文献   
54.
论公序良俗的判断标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法官在判断公序良俗的过程中,应当尽量抛弃其主观好恶等个人因素。在判断标准的选择上,法官应考虑当事人所属的民族与地域,适当借鉴经验主义标准与唯心主义标准,顾及普通人的感受与专家的评判。在进行判断时,法官既要重视普通人中间的流行意见,又要防止多数人的暴政。  相似文献   
55.
王兆铮 《桂海论丛》2006,22(4):73-76
85年的党史是极其丰富的宝藏,认真研究我们党善于学习,勇夺胜利这方面的经验教训,更自觉地在新世纪的实践中运用和发展,是纪念党的生日的很好的实际行动,特别要在现实的切入点上下功夫。  相似文献   
56.
泰国人民对国王的崇拜源自于泰国的原始地神崇拜,而外来婆罗门教与佛教思想的渗透及其最终与本土原始信仰的融合,则进一步巩固了人民对国王的崇拜。  相似文献   
57.
经济公益诉讼地位的不确定及其制度的缺失使诸多侵害国家、社会和不特定多数人利益的违法行为得不到有效制裁,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法治建设的推进。公益诉讼作为一种维护社会公共利益的特殊方式,为公众已经觉醒的民主意识和法制观念提供了一个新的施展平台,公益诉讼制度有利于国家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的全面维护,有利于监督并提高行政机关依法办事的水平。  相似文献   
58.
59.
罗马法中主观诚信的产生、扩张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国栋 《现代法学》2012,34(3):3-18
罗马法中本无主观诚信的概念,由于社会的进步,它于公元前150年在《阿梯钮斯法》中出现。主观诚信概念一旦产生,就开始了其扩张。首先扩张到了公元前67年诞生的普布利奇安诉讼中。然后在一个不能确证的时间,它扩张到了添附法。129年扩张到了继承法。在161-169年之间扩张到了家庭法。在这一过程中,主观诚信的含义摇摆于"不知"与"确信"之间,两者都是人们"走眼"、"失手"的表现。罗马法不"修理"而是救济这样的失败者,是因为他们都无害人之心,而且他们都是弱者。随着主观诚信的扩张,罗马法对它的优待措施日益丰富。  相似文献   
60.
中国的信访制度运行50年,在21世纪进入了制度变迁的关键时期。从历史的考察和现实的分析可见,中国特色的信访制度更加符合治理的逻辑而不是法治的逻辑。在治理的视野之下,按照合法性、透明性、责任性、法治、回应和有效的目标,改革信访制度的现实路径应着眼于改善信访的社会环境、合理定位信访功能、坚持法治原则、注重信访治理过程及信访治理的社会效应、探索多样化处理问题的方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