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0篇
  免费   9篇
各国政治   2篇
工人农民   4篇
世界政治   4篇
外交国际关系   6篇
法律   19篇
中国共产党   1篇
中国政治   7篇
政治理论   14篇
综合类   22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12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6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为"字在疑问句中用作语气副词,加强疑问语气,这是中古汉语所特有的语言现象.其用例始见于公元2世纪后期的东汉佛经,最初只用于是非问句和特指问句,大约在三国时期,功能扩展而可以用于反问句中.时下把这类"为"定性为表不确定推测语气的副词或表反问语气的副词的观点,都有失偏颇,它是一个可用于各类疑问句的语气副词.语气副词"为"产生的句法基础是选择问句,语义基础是"为"的判断词用法.在语气副词"为"的历时发展过程中,它的使用和发展表现出明显的不平衡性.语气副词"为"在唐代以后很快退出语言舞台,主要原因是"为"字在判断词竞争领域的全面崩溃.  相似文献   
72.
教师讲课口语要遵循一定的语法规范,包括词的分类要清晰、句子结构要严谨、句子意义要简洁、明确、完整等.遵循这些语法规范,能提高教学效果、提高教师的人文素质和学生的表达能力.  相似文献   
73.
在咏月诗中,比喻句俯拾即是。研究其类型、喻体、审美功用,我们可以看出,咏月诗比喻的类型呈现出多种式样,经过世代不息的文化积淀,喻体包含着丰富的情感和复杂的思想内容。在“言不尽意”时,诗人运用比喻“立象以尽意”,塑造了鲜明生动可感可触的艺术形象,产生出“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艺术效果,同时形成了含蓄的审美特征。  相似文献   
74.
恩格斯巧妙地运用隐喻,形象地说明了历史进程的实现方式,形成了著名的历史合力论。从合力构成要素、作用过程及作用结果对恩格斯的“历史合力论”进行多维视角审视。  相似文献   
75.
近代发展观诞生时蕴藏的胚胎发育隐喻(具有固定的目标、阶段步骤,受固定必然规律的支配和决定,普适性)影响着当代中国的发展观;清醒地认识和反思这种把发展机理简单化的胚胎发育思维模式,是我国当前现代化发展的一项重要任务.科学发展观的适时提出,是中国政府在新世纪新阶段的一种价值性抉择,显示了卓越的创新能力,它必将引导中国现代化尽快走出胚胎发育隐喻的发展道路误区.  相似文献   
76.
思想/表达二分法的检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直到19世纪末,“思想”与“表达”才作为对立的范畴加以使用。作为版权法的一项基本制度,思想/表达二分法反映了私法上的机会平等要求,它给所有的人提供了独立创作的机会。同时,它还缓解了版权与信息自由之间的紧张关系。并不是所有的表达在任何时候都能够进入私权领域。“思想”与“表达”之间的界限是模糊的,隐喻性的,它并不是一个预先将某个作品王于公共领域或者作者专有权之内的原理,而是一种事后描述。在实践中,不应把思想/表达二分法视为一个教条。  相似文献   
77.
Scant attention has been paid to the use of figures of speech in describing mobile telephony and how it is used. While there are isolated cases, as yet there is no study of metaphor use across a larger corpus of mobile phone research. This article addresses this gap by developing a preliminary survey, or mapping, of the use of metaphors and other discursive figures and tropes in the available literature on mobile phones. It does this by using metaphors in Internet literature as a springboard for comparative analysis, as a comparable communications medium. Both for their general role as communications technologies and their specific historicized position as “new media”, and with their capacities increasingly overlapping, mobile phones and the Internet form a useful counterpoint. The article summarizes the key findings from earlier work mapping and critiquing the use of metaphor in the critical and popular writing on the Internet. It then compares and contrasts these Internet-based metaphors against those in the mobile literature. The paper concludes with a discussion of the perils and the promise of metaphor use in writing on communications technologies.  相似文献   
78.
Abstract

As the aticles of the symposium present a wide variety of conclusions on whether public administration has “grown up,” this overview article does not attempt a unified synthesis of the authors’ views but rather makes a composite analysis of contrasts and patterns among them. Attention is then shifted to the organizing metaphor itself, that of maturation. Following a review of how each article employs it, some general reflections are offered on its usefulness.  相似文献   
79.
时间隐喻作为一种重要的语言现象,承载着浓重的文化信息。中西文化存在共同性,也存在差异性,而文化的多样性反映在具体的时间隐喻表达中,体现民族文化的独特性。本文以文化视角审视英汉时间隐喻的异同点,并分析形成这一现象的深层原因。最后,揭示语言隐喻现象及其文化特征在历史与社会进程中的时代意义,从而为我们提供认识自身文化,学习和借鉴西方文化,顺应时代潮流的一个新视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