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43篇
  免费   70篇
各国政治   7篇
工人农民   31篇
世界政治   7篇
外交国际关系   9篇
法律   774篇
中国共产党   46篇
中国政治   252篇
政治理论   63篇
综合类   824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16篇
  2021年   22篇
  2020年   35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14篇
  2017年   15篇
  2016年   19篇
  2015年   18篇
  2014年   83篇
  2013年   87篇
  2012年   128篇
  2011年   126篇
  2010年   105篇
  2009年   133篇
  2008年   152篇
  2007年   165篇
  2006年   199篇
  2005年   192篇
  2004年   173篇
  2003年   141篇
  2002年   85篇
  2001年   56篇
  2000年   24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31.
Research Summary For more than three decades, the penal harm movement, which involves “get tough” ideology and policies, has held sway over U.S. corrections. Scholars have justifiably detailed and decried this movement, but in so doing, they have also inadvertently contributed to the view that a punitive worldview is hegemonic. In contrast, we detail four major “cracks” in the penal harm movement's dominance: the persistence of rehabilitative public attitudes, the emergence of second thoughts about the wisdom of harsh sanctions, the implementation of progressive programs, and the increasing legitimacy of the principles of effective intervention for guiding correctional practices. Policy Implications Taken together, these “cracks” comprise evidence that ideological space and political will exist to fight the penal harm movement and to map out a more efficacious and progressive response to crime. Because of the persistence of social welfare sentiments and growing challenges to the legitimacy of “get tough” policies, the potential to continue, if not expand, this countermovement is present. Taking advantage of this opportunity, however, will require forfeiting the belief that there is no escape from a punitive future and undertaking systematic efforts to devise correctional strategies that are based on solid science, improve offenders' lives, and protect public safety.  相似文献   
932.
卢建平  郭健 《河北法学》2007,25(7):39-42
尽管世界各国对于犯罪的规定各不相同,但其犯罪规定中所涵盖的成立犯罪的要件(犯罪要素)却大体相当.这种认识对象与内容的相通,正是国际犯罪概念和国际刑事司法审判活动及其机构产生的基础.国际刑事法院管辖的是整个国际社会关注的最严重犯罪,具体包括四类:灭绝种族罪、危害人类罪、战争罪和侵略罪.《罗马规约》对于犯罪构成要件的规定采用规约规定与《犯罪要件》细释相结合的方式,为在国际刑法领域实现法治化作出了有益的创新,开辟了国际刑事司法的新纪元.  相似文献   
933.
作为检察领域的一项新型制度设计,人民监督员制度体现了我国社会主义法治文明的基本价值取向,符合我国宪政制度设计的根本要求。制度试行以来虽然在实践中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和优越性,但在具体规定和措施上仍引起不少争议。本文通过对人民监督员制度的法理诠释、价值分析及具体制度设计等进行探讨,以求进一步科学规范和完善人民监督员制度。  相似文献   
934.
科学发展观回答了“怎样发展”和“为何发展”的问题,体现了科学性和价值性的统一,具有深厚的价值内涵,以人为本确立了人在价值体系中的核心地位,表明了科学发展观的价值取向,规定了现代化建设的价值内涵,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基本价值尺度。  相似文献   
935.
警察查缉战术教学方法是公安院校和一线公安机关专门研究查缉战术的内容、方法,有针对性地组织训练形式的教学过程。警察查缉战术的教学原则是练为战,循序渐进,精讲多练,启发诱导和民主教学。教学方法重点体现针对性,灵活性,可操作性和使用性。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起着主导作用。  相似文献   
936.
比例原则及其在刑事强制措施中的适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比例原则是西方国家公法上的一项重要原则,它对防止国家权力的滥用和保护公民个人权利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许多国家和地区都在立法、行政和司法领域加以贯彻,然而在我国的公法领域特别是在刑事诉讼法上这项原则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在刑事诉讼过程中刑事强制措施作为保障诉讼正常进行的重要手段,其实施和运用对公民私权利构成了巨大的威胁,比例原则的引进就显得尤为必要。  相似文献   
937.
与欺骗性的非法行医行为相比,自愿交易型非法行医行为的人身危险性和客观危害性均小得多,而且其可罚的公众基础具有减弱性。因此,自愿交易型非法行医行为具有特殊性,应该单独作为非法行医罪的一个条款加以规定,并应坚持刑罚的谦抑性原则,从轻处罚。  相似文献   
938.
论宪法之代议制度原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程华 《时代法学》2003,1(2):19-24
从分析宪法原理和各国民主政治制度的实践出发 ,指出代议制度应是宪法的基本原则 ,因为人民主权原则只是解决了主权的归属问题 ,并未说明民主的实现方式。在当代各国 ,基本采用代议(代表 )制的形式来实现民主 ,并且以不同的形式体现在宪法之中 ,政治体制的确立、国家机构的组成同代议 (代表 )制度原则密切联系。依据历史进程 ,对代议制度原则的内涵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各国宪法对代议制度的体现方式是各异的 ,这是由各国的国情所决定的 ,在此基础上 ,对代议制度原则进行了深入的评析  相似文献   
939.
毒品具备依赖性、违法性与危害性的特征,按法律规定分麻醉药品与精神药品两大类。常见的毒品有鸦片、海洛因、吗啡、大麻、可卡因等。  相似文献   
940.
高瑞春 《思想战线》2003,29(4):47-50
中国当代文学创作在坚持现实主义主流话语的前提下,进入20世纪80年代后也呈现出后现代主义的特征,表现出不确定性、消解中心、消解宏大叙事、玩弄文字技巧等后现代主义写作原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