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22篇
  免费   74篇
各国政治   42篇
工人农民   36篇
世界政治   21篇
外交国际关系   42篇
法律   531篇
中国共产党   118篇
中国政治   224篇
政治理论   99篇
综合类   483篇
  2023年   10篇
  2022年   16篇
  2021年   17篇
  2020年   50篇
  2019年   20篇
  2018年   29篇
  2017年   19篇
  2016年   24篇
  2015年   25篇
  2014年   121篇
  2013年   131篇
  2012年   123篇
  2011年   133篇
  2010年   103篇
  2009年   104篇
  2008年   110篇
  2007年   114篇
  2006年   102篇
  2005年   81篇
  2004年   79篇
  2003年   80篇
  2002年   56篇
  2001年   27篇
  2000年   16篇
  1999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9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某些台湾作家在新世纪对大陆学者撰写的《台湾文学史》或分类史所做的“反攻”,主要是出版《台湾新文学史》或类文学史的著作,对“台湾文学是中国文学一个组成部分”、“反共文学”是一种逝去的文学、“皇民文学”就是汉奸文学的观点作出反弹。他们从政治上和学理上清算大陆学者的台湾文学史观时,还把岛内的统派学者“捆绑”在一起.。代表人物有钟肇政、陈芳明、林瑞明、谢辉煌。  相似文献   
72.
In Nona Faustine’s photo series of self-portraits, White Shoes, the artist’s body becomes the agent in exposing the instability of racialized historical geography. Faustine revisits New York City’s landmarks to address what is missing or made invisible: a slave ship, a fugitive woman’s rebirth, or African burial grounds. Making herself visible where she is supposed to remain invisible, she highlights the unacknowledged connection between national wealth, nationalism, geography, and black labor. She discloses the topography of her travels as a changeable terrain, where one slips from the national iconic to ambiguous and finally, to the sacred. I suggest that Faustine doesn’t seek to democratize the extant historical maps, but to shift the terms of reading the city’s geography. She lifts the boundaries between the polarized pathways of knowing – the secularized and the sacred, the living and the dead, the verifiable and the missing. This shift is also made possible by the medium of photography and a feminist turn towards pleasures in one’s body. As Faustine comes to terms with the psychic and cultural inheritance of the diaspora, she moves from the collective body of pain towards black women’s pleasure in their own bodies without purging the history of sexual trauma.  相似文献   
73.
隐私是一个动态、发展的概念,其内容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和人们隐私意识的提高,其内涵不断丰富,外延不断扩展。政治上,公私领域的划分是其存在和发展的前提;经济上,生产力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为其存在和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心理上,人们对本能、自我保护和自我实现的需要为其存在和发展创造了动力;文化上,不同的文化传统使其存在和发展更具多样性。隐私是一种事实状态,不等同于隐私权的客体,更不等同于隐私权。  相似文献   
74.
自殷商时代算起,到清代末年为止,我国古代石刻文献的制作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石刻文献中蕴藏着丰富的原始资料,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利用石刻文献,既可以补充传世文献的缺略,又可以订正传世文献的讹误。中国的石刻文献,主要有灵石刻辞、摩崖刻辞、器物刻辞、墓葬刻辞等四个来源。石刻文献的分类工作,应本着“辨章学术、考镜源流”的原则,类目体系的设置应同时具有两方面的作用:一是能够全面而又准确地反映出石刻文献本身所具有的学术价值,二是能够便于人们方便快捷而又充分有效地利用这些资料来从事研究工作。在研究石刻文献的过程中,既要阐释石刻文献的思想内容,也要揭示石刻文献的形制特征与行文惯例。  相似文献   
75.
当代法律方法论的转型——从司法三段论到法律论证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以司法三段论为主的法律方法论在现代社会受到各种挑战正日益失去解释力和说服力。本文立足于当代哲学和社会思想发展的趋向和基础 ,研讨了在此背景下法律方法论正发生一场深刻的转型 ,即从传统的司法三段论逐渐转向以法律解释和法律论证为理论维度的法律方法论。  相似文献   
76.
遗嘱解释的三个问题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遗嘱解释以探求遗嘱人内心的主观意思为目的 ,遗嘱生效的形式要求与遗嘱解释活动相区分 ,从而一方面满足了遗嘱是要式法律行为的要求 ,另一方面也达到了遗嘱解释的目的。遗嘱解释的方法包括文义解释、整体解释、目的解释、历史解释、习惯解释、诚信解释等。补充遗嘱漏洞的常见方法是类推补充与法律推定补充。  相似文献   
77.
法律解释的困境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桑本谦 《法学研究》2004,26(5):3-13
由于法律解释元规则的缺位 ,法律解释学很难具有方法论的意义。疑难案件的判决结果并不来自于法律内部 ,对不同判决方案预测其社会效果并权衡其利弊得失是隐含于法律解释中的思维过程 ,正是这个隐含的思维过程决定了疑难案件应当如何判决、法律应当如何解释。  相似文献   
78.
近年来,钓鱼岛问题已渐成大陆学界的研究热点,大批学术成果问世,研究主题主要涉及钓鱼岛问题的历史地理研究、法理研究、现状及前景研究等若干领域。这些研究不仅体现为历史地理依据和法理依据方面的深度论述,而且对解决钓鱼岛问题的各种方案进行了深入思考,表明钓鱼岛问题研究步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相似文献   
79.
刘志丹、谢子长、习仲勋等中国共产党人,从西北革命的实际出发,创造性地运用“工农武装割据”思想.开创了陕甘边根据地。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政权,通过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建设,切实满足了人民的利益,巩固了革命根据地,推动了西北革命形势向前发展。陕甘边根据地政权建设的探索,对于当前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仍具有现实启示。  相似文献   
80.
在《民主与不信任》一书中,伊利试图通过建构一个非但不与民主相冲突,而且还促进和强化民主的一个司法审查理论,来回应司法审查不民主的质疑。伊利主张:在政府失灵,即代议程序不值得信任之时,法院在司法审查中应当积极介入;疏通政治变革的渠道,以及纠正对少数人的某些歧视,是法院的应有职能;多数人决定与少数人保护,是民主原理的内在组成部分。伊利借助于代表理论,"尊重多数人"和"保护少数人"这两项要求有机地统一在一起。对掌权者不信任的逻辑,贯穿于伊利的司法审查理论。伊利通过程序论,建构了一个比较融贯的司法审查理论,不过,却不能使宪法裁判免于价值判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