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66篇
  免费   17篇
各国政治   4篇
工人农民   5篇
外交国际关系   6篇
法律   117篇
中国共产党   3篇
中国政治   35篇
政治理论   18篇
综合类   95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19篇
  2013年   22篇
  2012年   16篇
  2011年   19篇
  2010年   20篇
  2009年   18篇
  2008年   19篇
  2007年   23篇
  2006年   24篇
  2005年   25篇
  2004年   17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11篇
  2001年   9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1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8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31.
为了对付新的犯罪情况而出现的主动型侦查──监控型侦查和诱导型侦查 ,在刑事侦查实践中有日益扩大应用的趋势。由于侦查权的特殊性和犯罪情况的新变化 ,主动型侦查有存在的必要。立法机关应当从适用的案件范围、适用的实质要件、适用的对象范围等方面对主动型侦查的合法性标准作出明确规制。  相似文献   
32.
对于轻微的犯罪行为采用可罚的违法性理论来说明,这在理论和实践中都是得到证明的,但是 判断标准应该如何来界定却是个难题。本文认为,判断行为是否具有可罚的违法性的标准应包括构成要件 阻却和违法性阻却两个方面。构成要件阻却包括质的相对性和量的轻微性,违法性阻却包括目的的正当性、 手段的相当性、法益的衡量、危害的轻微性、行为的必要性与紧急性。  相似文献   
33.
具身认知的思想不是凭空提出的,它是在反对认知科学中主流的计算主义的基础上产生的,因此,在探讨具身认知之前,我们要对计算主义和相关的联结主义有足够的了解。具身认知反对表征和计算,对联结主义抱有同情,但是具身认知最近的发展也表现出一些和计算主义及联结主义关系不大的特征,而这些特征并非具身认知的本质特征。  相似文献   
34.
只有对大学生的心理问题进行哲学认识,把这一问题放在较广阔的社会背景中来分析,才能真正发现大学生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并进行相应的矫正。在消除大学生心理问题的过程中,马克思主义哲学课应该而且能够起到积极有效的预防和矫正作用。  相似文献   
35.
基层基础工作是整个公安工作的根基,是推动公安事业长远发展的基石。当前公安机关通过一年多的"三基"工程建设,取得了突出的成效,但由于公安基层工作还比较薄弱,离"三基"工程建设既定的目标还有较大的差距,要继续深入扎实的推进公安机关基层基础建设,必然要对制约公安机关基层基础建设的各种问题进行全面深入分析,并提出科学合理的对策。  相似文献   
36.
语言与认知的互动:语言系统生态批评的理论基础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语言与认知处于互动的关系。一方面,语言符号的形义结合是有理据的,是人类认知的结果;另一方面,影响着人类的认知语言,对认知具有反作用。语言的认知性表明,语言势必反映了人类对现实的认知,包括对人类自身与自然之间、以及自然界内部诸要素之间关系的认知,即对生态问题的认知,从而使得对语言系统进行生态批评具有了理论上的可行性。而语言对认知的反作用则使得这一批评具有了存在的必要性。由此可见,语言与认知的互动为语言系统生态批评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37.
杜宇 《法律科学》2005,23(6):55-61
习惯法在刑法领域中,具有贯穿刑事立法与刑事司法之"横截式"作用与机能.本文的理论目标正在于,开辟和释放习惯法在违法性判断阶段之重要功能.在作者看来,习惯法完全可以作为超法规的违法阻却事由发挥作用,法官可以习惯法上之正当性,排除行为之实质违法性.这不但不与罪刑法定原则相违背,而且有利于保障被告人人权;不仅有利于以收缩的实质理性对抗扩张的形式理性,而且也应合了"社会相当性理论"和"社会危害性理论"--这一违法阻却事由的一般基础和实质违法性判断之根本标准.甚至,习惯法的引入,还将有力地深化和拓展我们对于"社会相当性"与"社会危害性"这一范畴的横向理解和空间理解.  相似文献   
38.
Can empirical data generate consensus about how to regulate firearms? If so, under what conditions? Previously, we presented evidence that individuals' cultural worldviews explain their positions on gun control more powerfully than any other fact about them, including their race or gender, the type of community or region of the country they live in, and even their political ideology or party affiliation. On this basis, we inferred that culture is prior to facts in the gun debate: empirical data can be expected to persaude individuals to change their view on gun policies only after those individuals come to see those policies as compatible with their core cultural commitments. We now respond to critics. Canvassing the psychological literature, we identify the mechanisms that systematically induce individuals to conform their factual beliefs about guns to their culturally grounded moral evaluations of them. To illustrate the strength and practical implications of these dynamics, we develop a series of computer simulations, which show why public beliefs about the efficacy of gun control can be expected to remain highly polarized even in the face of compelling empirical evidence. Finally, we show that the contribution culture makes to cognition could potentially be harnessed to generate broad, cross-cultural consensus: if gun policies can be framed in terms that are expressively compatible with diverse cultural worldviews, the motivation to resist compelling empirical evidence will dissipate, and individuals of diverse cultural persuasions can be expected rapidly to converge in their beliefs about what policies are best. Constructing a new, expressively pluralistic idiom of gun control should therefore be the first priority of policy-makers and -analysts interested in promoting the adoption of sound gun policies.  相似文献   
39.
文章通过对贵州公民科学素质抽样调查情况的分析,指出贵州科普工作中存在的具体问题及成因,最后就加强贵州科普工作提出了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40.
左玮玮  汤捷 《中国发展》2012,12(1):42-45
生命是世界存在与发展的基础,是教育的原点,是教育研究之本源所在。该文试图客观地对中国高职院校大学生生命价值认知的现状进行剖析,并由此提出相应的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