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42篇
  免费   6篇
工人农民   2篇
外交国际关系   3篇
法律   171篇
中国共产党   4篇
中国政治   25篇
政治理论   1篇
综合类   142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13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22篇
  2013年   19篇
  2012年   33篇
  2011年   33篇
  2010年   28篇
  2009年   25篇
  2008年   27篇
  2007年   23篇
  2006年   29篇
  2005年   18篇
  2004年   22篇
  2003年   13篇
  2002年   9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6篇
  199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4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贴牌加工是一种司空见惯的贸易方式,但其中涉及的知识产权问题却不容忽视。在首先限定了探讨的对象为涉外贴牌加工后,本文从实务角度出发,引出该问题在实践中的处理方式,并在总结理论与实务界对该问题的主要态度的前提下,从商标使用、商标侵权之实质认定标准和利益衡平的角度重新认识和探讨了该问题,以期对实践中该问题的处理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82.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互联网已经和我们的生活密不可分,我们已经进入了网络时代,但通过网络侵犯名誉权的现象也时有发生。网络名誉侵权手段简便易行,影响范围广,侵权后果严重。网络名誉侵权责任需要从行为的违法性、损害后果、主观过错、因果关系几方面加以认定。网络服务提供者利用网络侵害他人名誉权应该承担责任,如果网络用户利用互联网侵犯名誉权,网络服务提供者承担删除、屏蔽等义务。  相似文献   
83.
垃圾信息侵犯公民的财产权、通信自由权、隐私权和个人信息自主权的辨析等,它的侵权主体主要有三类:普通用户、电信服务提供商以及网络服务商和电信运营商。在立法上,规制发送垃圾信息的行为应该选择使用过错责任原则,从而惩罚侵权主体。实践中,治理垃圾信息必须对服务商发送短信有所限制,实行一机一网、机号一体的手机号码入网登记制,对不同程度的违法行为分别给予民事、行政和刑法的制裁,从而安全保护个人信息。  相似文献   
84.
互联网环境下的公民权益保护问题,一直是一个世界难题。我国公民遭遇到的网络侵权问题日益突出,在公民权益保护领域,我国存在着立法后滞、监管不力、公民防范意识差与保护技能不足等问题。要切实保护我国公民互联网环境下的合法权益,应在加速立法、强化监管以及加强国际合作等方面做出努力。  相似文献   
85.
在我国,公司大股东借助表决权优势侵害公司和小股东利益的现象屡有发生,表决权排除制度可有效杜绝股东为私益而滥用表决权,维持决议的公正性。  相似文献   
86.
纳米技术、信息技术和生物技术是人类21世纪的三大基本战略技术.随着纳米技术的发展,已经出现了纳米技术侵权和利用纳米技术实施犯罪的案例.为了应对纳米技术发展带来的新情况、新问题,我国应学习借鉴发达国家的相关经验,尽快制定与纳米技术发展相关的法律.本文回顾了我国纳米技术的发展概况,继而对我国的纳米技术侵权和犯罪问题进行了探讨,提出了纳米技术立法的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87.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的不断进步,侵犯著作权犯罪日益严重。虽然我国的著作权保护工作进展迅速,但是侵犯著作权犯罪还未能得到有效的控制。侵犯著作权犯罪作为一种经济犯罪,它有着深刻的经济、文化根源,并呈现出犯罪主体集团化,发案领域广泛化,作案手段智能化等特点。针对此类案件的难点,全面分析了侦查对策,为侦查人员有效的打击此类犯罪提供了指导方法。  相似文献   
88.
不法侵害是刑法中正当防卫的对象。不法侵害的范围应限定为,普通人针对一般法益、重大法益,或无责任能力人针对重大法益所实施的具有急迫攻击性、侵害性,并能够为防卫行为有效控制的违法犯罪行为。能够在客观上归咎于人的动物的重大侵袭,也可以成为不法侵害。  相似文献   
89.
德日三阶层的犯罪论体系是大陆法系犯罪论体系的典型代表,它由构成要件该当性、违法性和有责性组成,不但强调犯罪成立的积极因素,更强调犯罪成立的消极因素.德日犯罪论体系中犯罪成立消极因素主要有消极的构成要件要素、违法阻却事由、责任阻却事由.犯罪成立消极因素的存在使得犯罪论体系兼具了惩罚犯罪与保障人权的功能,同时也保障了被告人...  相似文献   
90.
人们通常认为,剽窃天然就不是好的东西。笔者将从静态的观点来考察剽窃这一概念,以及从动态的观点来重新考察与剽窃有关的“独创性”的概念是如何逐步形成的;从而部分澄清这种误解。另外,笔者还将从与剽窃紧密相关的“引证”这一技术性手段来功能性地讨论学术规范的作用,以及从制度比较的视角,对两种不同的解决剽窃的方式,即诉诸学术规范和司法诉讼进行论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